吴晓灵,一个身形并不高大的女人,但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干练。她是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原局长、曾经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现任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对于金融行业,她有着孜孜不倦的热情和执着。作为金融领域的一朵铿锵玫瑰,她已经驰骋中国金融界30年。面对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她有着怎样的预判?物价是否还会抬头?货币政策将走向何方……近日,本报记者在北京对吴晓灵进行了采访。
“人民币汇率将改变单边走势”
华商报: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又创新高。而国内外对改变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呼声也一直不绝于耳。您认为,今年人民币汇率走势是怎样的?下一步将怎样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吴晓灵:从去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来看,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而且经常会触及涨跌底线,基本上已经处在一种均衡汇率之下。如果说境内的人民币汇率还受到央行一定的调控的话,境外的无本金交割的人民币汇率则完全是市场行为。
从2005年开始人民币汇率都是单边走势,只升不降。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向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会改变过去的单边走势,可能会双向波动。华商报:今年政府会不会主动降低人民币汇率,刺激出口?
吴晓灵: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完全靠货币供给所能解决的,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活力和动力。在活力和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一味地拿货币作为工具来刺激经济,我觉得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中央银行不会这么做的,我们会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态势,做好自己的事情,把中国的货币环境做得更好一些。
“今年CPI3.5%的目标可以完成”
华商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CPI将保持在3.5%。对此你怎么看?完成这个目标,政府面临哪些挑战?吴晓灵:从现在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已经放缓的角度来说,CPI增幅控制在3.5%,实现的压力不是很大。今年2月份CPI是3.2%,大家觉得上去了。实际上中国的物价指数一般来说,食品权重影响比较多,所以春节因素对2月份CPI影响很大,所以一般2月份是最高的。但接下来就会往下走,到了五六月份的时候会是低点。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压力并不是特别大。
但有几个问题要处理好。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当然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是对的,可是如果提得太快了也会对物价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能源改革。能源改革是必须要做的,只有做好了能源价格的改革和税收的改革,才能让大家节约能源。如果这两个方面要是能够做得比较好的话,我想对于CPI实现3.5%的目标是有帮助的。但是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保持百分之三到五的通胀率是正常的。如果CPI高于5%,社会就难以承担了。
“应管住信贷,管住货币,放活金融”
华商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两会”上表示,今年货币政策会在去年稳健的基础上适当收紧。你对此怎么看?
吴晓灵:稳定肯定是首要的。但是在稳定的背景下,应该对金融市场采取更开放的态度。我听到了社会上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一种在批评说中国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发钞行,因为中国的M2太多了。但另一种又说信贷管得太紧了,企业要不到钱。我觉得这是两个完全悖论的事情。因为如果银行发的贷款太多了,那么M2就会增加得更多,因为M2是通过信贷创造出来的。在M2占GDP的比重已经非常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管住信贷,管住货币,放活金融。
中国有九十万亿的存款,不缺钱。很多人想投资,但找不着合适的渠道,也有很多人想筹措资金,也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金融渠道打通,中国的经济就能发展得更好。所以我认为,下一步在人民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促进金融市场的放活。
“以一个项目的名义到各部委要几份钱的有的是”
华商报:近期,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之前对国务院转变职能的10项规定中提出,要对重大投资加强评估监测。对此,您认为应该如何加大国家重大项目的考核和评估,让国家对民生的投入落到实处,避免形象工程?
吴晓灵:投入落到实处就必须使我们的预算更加公开透明。现在财经预算中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预算编得太粗,一批就批个几百亿上千亿。然后到各个部委大家再分这个钱去。分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跑“部”前进的过程,这样腐败就难以控制。如果说我们所有的投资项目,包括民生项目上都从基层提出来需要多少钱,然后再看看我们今年到底有多少钱能花,来排一排顺序,按照顺序来安排预算。这样就会把真正急迫的需要安排下去。而且这样做很透明,知道人大审了的预算到底有多少落实到项目上去了,而不是事后大家都到中央来跑“部”。如果能够做到这样,也能够极大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据我们所知,以一个项目的名义到各部委要几份钱的有的是,就是会跑的人就能够到好几个部门去用一个项目同时拿来好几份钱。这样使我们的预算难以做到非常有效的使用。
“90%以上的客户买的是银行品牌,而不是产品”
华商报:如何防范对理财产品的金融风险防范?
吴晓灵:我想银行的理财产品重要的不是在量的控制,而是明白你的法律风险谁来承担。因为这个理财产品本身是一个资金信托,你把钱信托给了银行,你就要承担风险,因而在这个问题上出了问题、风险,投资者要承担。
理财产品的收益确实比较高,你享受高收益的同时你要承担高的风险。我认为只要做到了这一点问题就不大,不必去控制它的数量。
控制数量我觉得其实隐含着一点,就是说如果理财产品出了事,银行还垫得起,我觉得只能从这个意义上去解释。而我认为这只是控制风险,不是治本之道。治本之道是要真正让银行把风险揭示给投资者,让投资者知道我买的是这款产品,不是这家银行。我们现在很多的投资者到银行去买理财产品,都是在储蓄柜台上,我敢说90%以上的客户买的是这个银行品牌,而不是买的这一个产品。(银行)并不会对这个产品来承担风险。
责任编辑:杨旭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