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国际范儿”的包子铺。
李翠萍的包子铺很小,面积还不到3平方米;但“国际范儿”很足——光顾这里的有不少是留学生,每个笼屉上都要用5种文字标明馅料和价格……近日,网友@大连观察@大连晚报,让记者有机会走进这个位于兰玉街上的“国际化”包子铺,听听老板娘自学外语迎接各国食客的故事。
“国际化”包子铺,标着5钟语言
7月6日早上,李翠萍的包子铺刚刚开张,金发碧眼的新西兰留学生迈克就赶来了,他最喜欢买的是茭瓜馅包子。迈克的中文并不流利,不过他用不着多问啥:标有“茭瓜”英文字样的笼屉就摆在旁边,他手一指,再伸出俩手指比划个“2”字,李翠萍就熟练地包好两个包子递给迈克,那边迈克则递过6元钱,两人互致“拜拜”。
在兰玉街上,这个面积不到3平方米的包子铺已经开了大半年。老板娘李翠萍来自湖北。这个包子铺最醒目的标志是摆在门前的20个笼屉。10种不同馅料,10种不同价格,分别用中文、英文、韩语、日语和俄语标注在了笼屉上,一目了然,更彰显出小包子铺的“国际范儿”。
李翠萍说,之所以要用5种语言给包子贴标签,是因为这个小店紧邻辽师16舍,平时来买包子的顾客里,各国留学生占了一多半。“英国人、新西兰人、加拿大人、日本人、韩国人、俄罗斯人都有。”一来外国顾客,李翠萍心里很打憷。“我高中毕业,学过的那点英语早就忘干净了,别的语言更是一窍不通。”而留学生们的汉语往往也不那么灵光,李翠萍说,遇到外国人来买包子,双方往往是“大眼瞪小眼”,连说带比划,忙活上半天也卖不掉几个包子。
55岁老板娘,边卖包子边学外语
为了生意能做的顺畅点,李翠萍的女儿给她出了个主意——给包子笼屉贴标签。
“这些五国语言的标签可忙坏了我!”李翠萍说,中文内容写好后,英文、日语、韩语是她托辽师学生一个个写上去的。“俄语更麻烦,身边没人懂。女儿托人辗转找到了俄罗斯的朋友,在当地翻译好后用电子邮件发回来,我照着描好去找人打印了出来。”李翠萍苦笑着说,这时她算明白了“会几门外语的重要性”。
李翠萍不甘心靠标签卖包子,55岁的她开始自学外语。“最起码得把简单的英语单词搞明白。”她说,一边卖包子,一边学外语。“跟书本学,跟来买包子的留学生学,这日子过得也挺有意义。”而包子铺的常客留学生迈克也挺乐意来光顾,因为在这里除了能吃到好吃的包子,还能和老板娘交流几句。“对我学中文也有帮助。”看来,不少留学生把这儿当成了一个另类的“外语角”了。
和老外们交道打多了,李翠萍格外熟悉他们的口味。“韩国人爱吃猪肉馅,日本人爱吃牛肉馅,新西兰人爱吃茭瓜馅,俄罗斯人啥都爱吃、一顿至少四五个……”李翠萍说,眼下这个小包子铺,一天能卖出五六百元的包子。
●网友同赞:小包子铺卖出“国际范儿”
@衡山堂:小小包子铺卖出了国际范儿,简直是个“国际大舞台”。
@冬雨凭秋十五载:老板娘是个爱学习的人,这才能把小生意做大、做出国际范儿。
@于莉的碎碎念:看来包子是符合国际审美的大众食品啊,比麦当劳肯德基强!
@微笑的小公主:我可得找到这家包子铺,去尝尝五国语言标识的美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