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昔日的绿水青山、如画般的乡村风景却难觅踪影。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已成为我国部分农村生活环境的写照。垃圾堵路围河、污水随意排放等现象在不少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村“垃圾围村”困局亟待破解。
城市垃圾大量“进村”
以黑土地闻名的东北农村就正在遭遇“垃圾围村”难题。两个月前,记者来到吉林省九台市龙嘉镇莲花村,越往村子里面走,刺鼻的气味越大。村民闫秀文门前的五六十平方的一块洼地早已成了垃圾池,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垃圾,其中有塑料袋、煤灰、玻璃瓶、农药瓶、旧衣服、碎碗、动物尸体、瓜子皮、腐烂的水果等等。
“冬天还好一些,一到夏天下雨,垃圾堆里的污水都能流到院子里,我和老伴出门必须穿雨鞋,太脏了,根本吃不下饭。”73岁的闫秀文说。为了出门方便,闫秀文找人用石头把大门口垫高了一些。
村民介绍,这只是莲花村的一处垃圾点,村西边的一条沟渠里的垃圾更多。步行五六分钟后,一条两岸垂柳的护村河呈现眼前。大煞风景的是,河水已经变绿,上面漂浮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动物尸体和各种垃圾,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无独有偶,不久前,素有“人工天河”美誉的著名景点红旗渠源头也被曝堆满了生活垃圾,成了周围几个村子的“垃圾场”,下游水质也受到污染。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沿着红旗渠源头向东约500米,记者看到网上所指的大量垃圾堆积处,20多米高的斜坡上散落着塑料袋、食品包装袋等生活垃圾。负责管护的红旗渠管理处河口管理所所长刘向东说,由于近日雨水较多,造成斜坡塌方,少量垃圾顺着坍塌处进入红旗渠内。从现场清理的淤泥中,记者看到了其中夹杂着少量生活垃圾。
实际上,随着城市生活用品下乡步伐加快,各种小食品包装袋、废旧电池等不可降解的消耗品大量“进军”农村。据卫生部统计,2008年,我国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达0.86公斤,全国农村一年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其中约1亿吨垃圾随意堆放,以致我国多地乡村的河流、村庄、农田旁,皆可见农村垃圾的影子。有专家表示,红旗渠源头出现垃圾并非偶然,仅仅是乡村污染隐患的一个例子,现在很多农村处理垃圾还是直接到沟里或让水冲走,不能彻底解决农村垃圾问题。
空白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一直以来,我国针对环境污染的监控和治理重心在城市,对广大农村关注较少。但相比于城市垃圾污染,农村污染点多面广,加之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普遍淡薄,垃圾处理相关配套设施缺乏,治理难度更大。
红旗渠之源的漳河在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经过山西5个村庄,崔家庄是距离红旗渠最近的村庄之一。记者在崔家庄走访时发现,村里虽然有6个垃圾池,但都堆满了,据崔志霄和崔思贤等村民讲,会有三轮车把垃圾转运到临近红旗渠的山沟里。一些村民也表示,虽然村里有垃圾池,但还是意识问题,有的人随手乱扔垃圾。村支部书记崔书忠表示,事实上垃圾池的垃圾会集中倾倒在村里的荒地上,但是具体怎么处理,他也表示并不清楚。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农村垃圾的处置除少数村采用焚烧或简易垃圾填埋外,大部分农村垃圾都是随地堆放,主要倾倒地点是“六边”: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
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我国已有多部法律法规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农村垃圾处理则与之对比鲜明,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由地方性法规规定。”记者调研发现,这一块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种空白使得农民只能自行选择处理办法。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谭克俭告诉记者,他最近在进行城乡公共资源调研中发现,我国农村垃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处理。“今天农村垃圾没有造污染,并不代表明天就不出问题。”谭克俭说,垃圾处理科技含量高,需要政府主导并制定科学处理方法,农村垃圾处理总要有出口,地方政府应该因地制宜研究并制定方法。
有网民则表示,相对于城市比较成熟的垃圾处理系统,农村处理方式简单粗放,现在生活垃圾都难以降解,对其焚烧、掩埋都会形成环境隐患,相关部门应该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给予重视。在吉林德惠市布海镇义和村,正在田地干活的村民代大爷说,这些年村里的垃圾越来越多,原来的垃圾堆放地已经不够用。现在镇里也建立了一个大型的垃圾处理点,定期到村里来拉垃圾。问到拉走的垃圾怎么处理,代大爷说就是换个更大的地方堆放,“不像城市,农村也没啥好办法,就是掩埋。”
传播疾病的隐患
更值得人们重视的是,农村生活垃圾还存在传播疾病的隐患。由于农村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一些垃圾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所散发的气味和相关污染,给垃圾场所附近居民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健康隐患。
比如,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污染未得到有效处理,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易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同时,农村生活垃圾任意露天堆放,占用一定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电池等残留毒害物质还容易污染土壤环境。
在广西东南部一些乡村,记者发现道路两边也有村民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等固体生活垃圾。一些农民提着自家的垃圾,随意倾倒在马路旁。一旦刮风,五颜六色的塑料袋等垃圾便在空中飘荡。广西宜州市三岔镇三岔村,一条流经三岔村的小河,过去曾是村民们游泳、洗衣、洗菜甚至饮用的水源,如今却成为污染严重的垃圾池,塑料袋等生活垃圾漂浮在小河之上,曾经清澈的河水再难觅踪影。
“垃圾围村”不仅影响着农民的生活环境,也影响着人畜的健康。由于垃圾的多样化和城市化,由农药瓶、废电池等混合的农村垃圾已产生毒害化趋势。同时,随着养殖业的壮大,如布海村两侧的猪粪一样批量产生的禽畜粪便以及宰杀后的废弃物无法消化,同样对周边的空气、土壤、水源形成污染,成为畜禽疫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
需要投入和意识转变
一位名为“Jack_jzk”的网友在他的微博中这样写道:“农村垃圾处理的确是个问题,随着农村秸秆还田的普及,家庭养猪的消失,原来的垃圾变大粪还田的循环方式不存在了,生活垃圾怎么处理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农村是大家的农村,农村被垃圾填满了,城市只能更糟。”
对于农村“垃圾围村”的困局,不少专家给出建议,吉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认为,应对“垃圾围村”,地方政府必须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首先,应该进一步厘清农村垃圾管理部门的权责,避免出现多头管理带来的效率低等问题。其次,加大农村垃圾处理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分级处理机制。同时,还应该根据城镇化水平进行区分。最后,通过宣传引导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特别是提高农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地方已认识到控制农村垃圾污染的重要性并采取行动。在广西,2011年起已经实施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广西三江县去年4月便开始实施“民族村寨清洁工程”,以整治河边、路边、村边、屋里边的“四边”环境清洁卫生为重点,试点农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摊晒-焚烧-填埋”的处理模式,从源头上治理农村垃圾。同时,广西还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试点工作,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一是在农民家里进行大概分类,即分成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二是由保洁员再细分,分为四类,进行分别处理,积极引导、鼓励村屯保洁员对生活垃圾进行就地分类和回收利用,尽量在源头上对生活垃圾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减少集中处理垃圾量。
在吉林省万来村记者看到,当地政府在村口建了统一的垃圾池,一些村民开始像城里人一样养成了倒垃圾的习惯,农民的房前屋后和村路两旁干净整洁。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的潘老汉说:“农村垃圾处理是个费时费力的活,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既需要政府的投入和引导,也要靠村民意识的转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