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缘优势 引来优质要素 德州期待融入首都经济圈
本报讯 记者王金虎、通讯员王德胜 杨锋报道:山东德州融入首都经济圈合作恳谈会日前在北京举办。会议期间,德州市政府分别与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经信委合作办、中国节能集团公司等19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订投资合同64个,涉及投资总额1100亿元;签订人才支撑计划合作项目24个,引进高级人才45人,其中包括3名“两院”院士和1名“千人计划”专家。德州融入首都经济圈的鼓点渐强,脚步渐急。
穿城而过的京沪高铁,使德州步入“高铁时代”,成为北京1小时都市圈重要的节点城市。近年来,德州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与京津冀地区保持着密切合作的关系,目前,德州籍在京津地区务工人员达到28万,150多家企业与京津地区关联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德州市在辖区内建立了“河北园”,园区内景津集团、津北石油等河北企业星罗棋布,在德州就业的河北籍人数达几万人;河北吴桥县制定“借德兴吴”战略,构筑了“一区三园”,主动承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项目转移和产业链条延伸;河北景县在与德州交界处规划建设了46平方公里的衡水—德州工业园(北区)。两地企业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近年来,国家级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承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优质平台,已拥有光热利用、光伏发电、中国太阳城、中国压滤机之都等“八大国家级品牌”,培育形成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与中纺、中节能、中建材、中商等11家央企建立密切联系,中建材三新产业园、中商智慧总部、中矿低碳环保装备、中国地理标志企业基地等一批投资过百亿元、利税过亿元的项目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地生根。
为推进招商引资、加速经济发展,德州削减审批事项、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与此同时,他们积极探索新的共建模式,在飞地园区建设、政策配套等领域积累了一定经验。德州红云开发区由天津市红桥区与德州市庆云县合作共建,是我国北方首个异地共建的飞地经济试验区,被正式列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目前已入园项目13个,总投资169亿元。
今年以来,德州市已成功对接项目25个,其中央企15个,强企10个。“今后,我们将把多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德州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大规模上成为首都经济圈的产业转移及配套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农产品供应基地、优质劳动力输出基地和金融资本集聚基地。”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表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