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中国经济媒体领袖春季峰会上,《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以一句“圈里人”的调侃开始他的发言,“大家都说,现在当个总编辑,不得抑郁症都不正常,不抑郁自己都不好意思。”虽是调侃,却着实描绘出报业处境之艰难。
压力,来自哪里
在峰会上,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给做财经的报人泼了一盆冷水。他5月在江苏做民营经济发展的调研,其间,他问一些企业主,还看报纸吗?都看哪些报纸?“不看。”他得到简短而肯定的回答,而当他追问为什么时,大家笑言“你懂的”。
而“你懂的”恰恰是许多传媒人一直没弄懂的问题。
报业之难,难在发行之下滑,更难在广告之缩水。4月,财讯传媒发布的2013年度业绩报告显示,《财经》杂志的营业收入在2013年呈现出“前所未见”的停滞状态。不仅《财经》杂志,财讯传媒旗下《证券市场周刊》等其他经济类杂志营业收入也均大幅下降。要知道,在财经媒体的阵营里,《财经》可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可以说,近一段时间,财经媒体不只一次在报业发展的湖水中溅起涟漪。《中国经营报》取消广告部的试验已经开始近半年,尽管业界声音不一,但有一个观点是统一的,即一向“高大上”的财经媒体也必须改变了。还记得在其改革动员令中,有这样的字眼: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的直接读者变成了间接读者(网上搜索),广告与传统媒体渐行渐远(传统广告行业自身也日益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为客户量身订制的立体化的整合传播方案。对此,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表示,由英国媒体在1833年开创的报业广告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媒介环境了,所以,报业的经营思维必须重新搭建。
敌人,原是自己
报业一直把新媒体当成自己的敌人,对此,水皮认为:“新媒体不是传统媒体的敌人,在互联网时代,新浪搜狐是新媒体,但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新浪搜狐也是传统媒体了。所以,如果非要给报业找一个敌人,我认为,是自己。”
水皮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靠内容吃饭的报纸并没有把内容做到极致。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两个案例的佐证。
近期,发改委官员“我国人均GDP突破了6700美元,属中高收入国家”的一席话引发网友多重质疑与不满。“这很正常,因为老百姓觉得自己的收入和这有很大差距。”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一直在关注这个案例,在他看来,财经媒体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并不到位。“实际上,发改委官员引用的是世界银行的标准,并没有错。为什么老百姓不认可?因为缺少媒体的解读:人均GDP不等于人均收入。”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也从宏观经济的发展上谈到媒体内容不到位的问题。当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他讲到,从近代史看,亚洲“四小龙”的经济高速发展20多年,中国经济连续3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这本身已经是个奇迹了。“现在许多老百姓、企业都不适应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甚至有种种猜测和惶恐,这其中媒体确实要肩负起责任,释疑解惑。”姚景源指出。
毫无疑问,网络越是发展,内容的需求量会越高,这是传统媒体的强项,就看能否把握机会了。
道路,如何拓宽
最近在微博上、朋友圈里,流行一份《纽约时报》的“秘密报告”,唐绪军也注意到了,“其实不是什么秘密,是《纽约时报》用6个月时间研究出的转型报告书,里面主要谈的是《纽约时报》该如何转型升级的问题。”在这份报告中,有一个核心议题:抵达读者。
在《纽约时报》看来,现在早已不是新闻印刷到纸上就有读者来读的时代了,而要主动出击,找到读者。当然,《纽约时报》的“焦虑”也来自同行的竞争,因“美国第一份互联网报纸”头衔而备受关注的《赫芬顿邮报》负责人曾说过,“在《纽约时报》,通常‘发表’意味着一条新闻的终结,但在《赫芬顿邮报》,‘发表’之后一条新闻的生命才刚刚开始。”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媒体,《纽约时报》也在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当然,如何赚钱是媒体必须考虑的问题。”唐绪军认为,财经媒体转型的同时,经营思路也必须转型。
水皮透露了《华夏时报》对于拓展市场的一些思路,“围绕客户,提供有影响力的产品,才能放大自己的广告价值、投放价值。《华夏时报》今年会在电影广告、WIFI广告上有新的动作。”在过去的2013年,《华夏时报》已经将自己的“盘子”扩到4亿元的规模,尽管许多报人感叹其模式“不可复制”,但其连续几年经营业绩节节高的事实,对于广告持续下滑的报业而言,还是特别给力。
责任编辑:乐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