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品味 > 生意生活 > 正文

我和电话六十年

来源: 经济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我和电话六十年

□ 韦天相 口述 栾笑语 整理

 ◇一部电话◇几度变迁◇一种象征◇几许遗憾

付不起的话费

这一通长途电话就花了几个月的工资,那年头真是有电话也打不起

听我外孙女说,从贝尔发明电话到现在已经快140年了,我今年整整90岁,在这个岁数说说这些年来电话的变化,我还是有发言权的。

解放前我就用过电话。那时候的电话都挂在墙上,没有拨号码的按键,有个用来摇的把手。打电话前,得先将把手猛摇一阵,然后拿下听筒接通电话局,直接说要多少号码,或者要什么地方,就能通话,方便极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辗转在辽宁丹东的五龙背、岫岩等地当教员。那时国家一穷二白,所有建设都是从头开始,连设有电话的单位都不多,打电话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直到1979年,我才与电话再次“亲密接触”。

那时“文革”刚结束,岫岩高中复课,我在学校总务处上班。学校公家花钱置办一部电话,决定设在与外界打交道比较多的总务处,我负责电话接打。电话一拿来,我就傻了眼,这种电话没见过!没有摇把子,拿起话筒里面是“嘟”的声音,不像以前可以直接说话要地方,只有个带着号码的转盘当当正正地安在电话上。校长、书记,还有不少老师都来瞧新鲜,大家围着电话看来看去,谁也不会用。幸好学校新来的团委书记是个小年轻,他说在政府见过别人怎么用,手把手地把我教会了。这电话要直接拨号码,拿起听筒听见一声“嘟——”的长音,这说明电话工作正常;拨了号码之后是急促的“嘟嘟嘟嘟”,就是对方占线,要是有节奏的“嘟——嘟——”,说明电话正在接通。

学校有了电话是好事,教师们有事都可以到总务处打电话,不过只能打市内,不允许打长途,大家都很自觉,每个月全校的电话费大概30元左右。有一个月,学校的电话费突然涨到了120多元,管总务的副校长亲自到电话局去查询,才发现当月有一通打到沈阳的长途电话,只这一通电话费用就有93元!当时,大多数教员的工资也就五六十元,最低的才27元。这一通长途电话就花了几个月的工资,那年头真是有电话也打不起。

有事“CALL”我

不少人都将BP机别在腰上,互相告别的时候不说“再见”,说“CALL我”

没过几年,很多家庭就有能力安电话了。我1986年退休后,到深圳的大儿子家住了一段,亲眼目睹了深圳的改革开放大潮。别的不说,就只说说电话。那时候,深圳许多家庭都安装了电话。电话的样子变了,每个数字都是一个按键,安装费用也实在是高,一部电话要6000元。你想,安电话光有钱不行,自己必须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还需要排长队,找关系才行。

除了电话,那时更多的人都在使用传呼机,就是BP机。每个BP机都有一个号码,要联络就打电话到寻呼台呼叫号码,BP机就会“嘟嘟”响,声音好像蛐蛐叫。被呼叫的人再根据BP机上显示的电话号码找电话打回去。深圳的年轻人很时髦,不少人都将BP机别在腰上,互相告别的时候不说“再见”,说“CALL我”。很多年后我才知道,“CALL”就是英语“打电话”的意思。

在饭店里,我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声蛐蛐叫,一桌子人同时回身看腰,那场面,想起来就发笑。

不过,我大儿子在这方面还要先行一步,他买了一部“大哥大”!“大哥大”是我最早见过的移动电话。砖头大小,拿在手里死沉,信号也不大好,但神奇的是能随时随地打电话。那是1987年,一部“大哥大”要3万多港币!

这么多钱,哪个出得起?大儿子之所以能买,是因为他是合资公司的中方总经理,出于工作需要,公司董事会开会决定给他配的。当时“珠三角”交通不发达,从深圳到广州都要经过两次轮渡。有了“大哥大”,做起生意自然便捷。他走到哪里,手都紧紧攥着,看起来神气得很。谈生意的时候,把“大哥大”往桌上一立,那就是企业实力的象征,连买卖都好做了。后来听说他有次遇到意外,手里的“大哥大”立即变成防身武器,又沉又结实,帮了不少忙,呵呵……我不是个爱虚荣的人,但也忍不住拿着“大哥大”专门照了张相片留念,那感觉,就跟著名景点合影一样!

遗憾的方便

电话让我的生活方便了,也给我带来一些遗憾。自从电话普及,书信就越来越少了。

1993年,在美国留学的二儿子夫妇邀请我们老两口去美国瞧瞧。去了一看,嘿!他家里就有电话,我老伴直到这时候才系统地学了打电话。虽然美国的家里有电话,儿子儿媳妇却不常用。他们一下班就把电脑打开,说是能在电脑上联系到同学,还能和朋友聊天,我是看也看不明白,你说怪不怪?不过家里的电话随便用,就足够我和老伴儿乐呵的了,常常跟同一社区的华人朋友联络。那时候就想,要是国内家里也安上电话,那该多好!

等我1994年回到国内,发现我女儿沈阳的家里已经安上电话了,一部电话安装费要3000元,同样要托关系找门路。有电话是好事,但我高兴了几天就蔫儿了。兴冲冲地记下了电话号码,却不知道该告诉谁,身边有电话的家庭实在太少,打给谁呢?要联络,还得写信。不过这一年,我的老家岫岩也有了变化。有次回乡,看到工作过的学校每个教研室都有一个电话分机了,比起多年前全校只有一部电话可进步多了。

我自己的家里有电话是2004年。我和老伴儿卖掉了老家的房子,在沈阳定居,入住新房时安了电话。让我惊讶的是,逢年过节,我都能接到来自老家堂侄、堂孙的电话问候。要知道,我的出生地是岫岩县大营子乡万兴号北堡,那可是地地道道的山沟。连偏僻山沟的农家都安上电话了,你说社会变化快不快?

前几年,我外孙女还给我配了一部手机,按键特别大,声音特别响,专门给老年人用的。一开始我挺高兴,把手机号码告诉亲朋好友,别人给我寄快递也留手机号。但后来我就不喜欢了。年轻人玩手机,各种花样,能上网能看电视,听说还有种智能手机,可以直接对着它说话要号码,而我就只会打电话,用着还没座机舒服。不过,我已经弄明白怎么用电脑联系朋友了。去年我重孙女在深圳出生,儿子女儿就帮忙通过电脑视频让我看到孩子的模样,真是好!

现在打电话,我和老伴儿都不打怵。自己会打电话,家家有电话,费用也不高。我们闲着时就和亲戚朋友联系。前些日子,社区医院还来我家安装了老年人急救呼救器,我这边一按按钮,那边社区医院马上就能派人派车,线路也是通过电话线走的。现在的生活真是太方便了!

但有了电话也给我带来一些遗憾。大上个月整理多年来家中往来书信,发现自从电话普及,书信就越来越少了。以前能留在纸上保存下来的,如今在电话里说说就过去了,我是记不住也留不下。要是电话也有储存功能就好了。恰好在美国的二儿子来电话,我把这个感受说了,他马上表态,“以后我还是给您写信”。我当时挺高兴,但前几天接到信,可把我气坏了!那算是什么信?是用电脑打印出来的!看不到熟悉的字迹,就感受不到他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信还不如不写。

有时想想,也许这就是社会发展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吧!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