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企业家安全感
政治支持、公众尊重、法治保障,这是企业家安全感的三大基石。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对民营经济的支持长期停留在文件上无法贯彻;各种各样的“事件”使得法治保障成为空谈;官方的暧昧,导致民间“打土豪分田地”心理不断深化。
在刚刚过去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有较多对于国企改革的论述,并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形式。事实上,所谓的“混合所有制”并不是新鲜的事物。十五届四中全会公告里面曾提及:“除了极少数要有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外,都要实行股权多元化”。股权多元化就是混合所有制。此次之所以“旧事重提”,则是因为十五次代表大会之后,“国进民退”成为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发展趋势,上述改革并无贯彻实施。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提到了独立审判,但是却不愿意触及和反思许多企业家争议事件的问题,没有明确地把这些事件理清楚,没反思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样处理的方式就是错了就错了,偷偷地改掉,但偷偷地改革是不行的。一些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的心理没有变,如果不把这个心理扭转过来,就没有办法消除企业家恐惧。
问题是,如果没有真正的法治完善作为配套设施,企业家无法真正“放心”。
当下,中央已经成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继续加强改革的权威性,这无疑为生活在不安全感中的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们注入一剂强心剂。然而,也有分析指出,新一轮的改革是一种集权式的改革,因此需要提防改革过程中权力可能会被滥用。
在吴敬琏看来,这个问题需要辩证来看——
首先,改革必然会触动现存的利益格局,它需要一个权威。比如俄罗斯的体改委主任曾说,他们制定了很多不同的计划,结果都是白说了,根本出不了克里姆林宫的门。
然而,为经济改革强化权威,与政治改革的目标又是不同的。把什么事都集中在党中央,跟邓小平政治改革的第一条就有矛盾的,也就是党政分开。
改革措施要执行下去,确实需要很大的权威,强化权威又与政治改革目标相矛盾,怎么办?吴敬琏认为,或许只有在强化法治的基础上树立权威的政府,才能为改革地顺利进行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道德困局:道德有了,战略乱了
或许是中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原因,直到今天,人们审视商人的时候总是有一种防备心理,对商人群体道德素养始终怀有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加上商业本身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天性和社会主义体制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天然错位,使中国商人的伦理地位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
近年来,食品安全、民营医疗、集资等负面事件频发,市场与伦理形成尖锐的冲突,企业家行走在市场与伦理的断裂带,即便是小心翼翼,也总是担心不经意踩到火山口,身败名裂。而人们对企业家的道德要求,甚至已经影响到企业战略,偏离市场。
被伦理偷窥
艳照门、强拍门、诈捐门、捉奸门……近年来,各种门“洞开”,个人隐私随时可以被门外的人偷窥,以至于举手投足小心翼翼。企业同样存在“门”的忧虑。
汶川地震,万科捐款200万元,引发网友的质疑、不满、嘲讽、谩骂,由此,万科也卷入一扇门——万科门。而似乎从此以后,万科的社会责任也成为人们紧盯的一扇门,以至于企业管理都会受到社会“监督”。
万科的定位是社会资源整合者:自己不建造,总承包商800多家;自己不设计,项目设计从多家方案中优选;自己不供货,48%集中采购,约有5700个集中采购供应商。既然定位是一个资源整合者,万科便担负起各个资源源头的“管理”,2012年,有一个安信地板的甲醛超标的爆炸性新闻,而安信又是万科的主要供货商之一。
问题出现以后,万科可谓神经紧绷。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发布了公告,随后万科递交了很多批地板去检查,其中只有一批出现不合格的情况。最后整个事情摆了一个乌龙,实际上并不存在质量问题。但因为这次事件,万科带动所有的地板供应商加入了GFTN(全球森林贸易网络),加入这个网络之后,包括供货商使用哪里的原材料,都已经开始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标准来进行评价。作为一家企业,却担负起了管理一个下游行业的责任。
传统的看法认为,企业有很高的道德水平和良知觉悟就可以做好企业社会责任,就会去捐款行善,做好质量监督。其实不然,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企业道德水平的高低,而应是企业能力的体现。企业的核心社会责任是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然后才是满足环境的、社会的责任。
万科作为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有财力和资源梳理各种利益关系,但是试想一下,若换作一家经营困难的企业,他如何去实现公共给予的责任期待?
这种责任压力放在他们身上,就成为一种“道德苛求”。当企业都在忠心耿耿地追逐利润的时候,我们这个倡导私有制神圣、市场万能的社会却要把社会责任的光环硬加载于企业的头上,实际上是对其企业的一种持续偷窥。
被道德绑架
比被“偷窥”更加粗暴的干涉,是被伦理绑架,从而使企业发展陷入停滞,阻断企业既定的发展道路。
2011年,从事活熊取胆的福建药企“归真堂”谋求在国内创业板上市。消息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起环保组织和广大网友的口诛笔伐。环保组织和广大网友认为这家企业以活熊取胆为主业,是一个残忍而不必要的行业,损害了公共利益,不应获得上市批准。而归真堂则辩称,企业拥有相应的合法资质,且养殖熊反而能更好地保护熊。尽管做了很多危机处理,但其上市计划最后依然流产。
2012年,一本以悲惨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名人轶事等内容与精英文化形成对垒的“平民杂志”,多年稳居国内期刊发行量第一、世界第五位置,其主办机构湖北知音传媒计划上市。知音传媒上市的号角一吹响,立刻引起一片哗然。也有人称,该杂志数十年如一日专注炮制情节老套恶俗、标题狗血煽情的“痴情女与负心汉”的故事。所以有人认为该刊上市,会影响中国媒体的声誉。媒体和大众再次“用道德绑架了上市”。
关于“道德”与“市场”的争议,让人们不得不反思,企业能否上市,究竟应该在审批程序上评判,还是在道德阻击的口水里沉浮?
很多反对归真堂、知音传媒上市的人士,其核心观点就是资本市场是一片净土,上市公司应该成为所有企业的“道德楷模”。然而,资本市场是中性的概念,只是帮助企业实现经济目的。人们在讲企业的道德问题时,往往把道德当作一种社会责任,尤其是拟上市的公司,更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应讲道德。但这仅仅是期望,而不是必须履行的规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履行道德承诺的基础,第一是自身能够很好地生存发展,第二是自己有这种觉悟。社会责任不是法定义务,只能由企业主动承担,不能由公众强加。一家公司能不能扛起社会责任,外力始终只是外力而已,最终还是要靠企业的自我觉悟。
但是,人们始终摆脱不了一种担忧,认为高度的市场化很容易将市场拖进道德的深渊。可事实并非如此。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商家的机会主义行为并不是很严重。究其原因,是这些国家有一套严格的约束商家行为的制度安排,包括成文的法律制度、行政规章和不成文的风俗习惯等。在这些国家,商家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一旦被发现,定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付出高昂的代价,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
相信通过全社会的不懈探索,经济行为终将能够真正做到“市场的归市场,道德的归道德”。
责任编辑:乔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