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产品滞销(上)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否化解滞销之困?
本报记者 冯阳
近日,本报报道了河北省多地农产品滞销的情况。面对积压滞销的果蔬,农民的脸上难现丰收的喜悦。在媒体的助推下,各地帮助农民的爱心接力轮番上演,以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但为何农产品滞销的情况年年出现,却年年难解?本报将与多方合作,寻找优质样本,探讨破解农产品滞销困局之道。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带来什么?
技术服务+低价农资+统筹销售
付吉海是石家庄市鹿泉区中落凌村村民,他从1990年开始种植蔬菜,光是搞大棚黄瓜就搞了20多年。现在他是鹿泉区绿康无公害蔬菜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理事长,目前他的合作社吸纳社员360户,囊括了大河镇周边的4个乡镇共2000多亩土地。他们合作社的农产品至今还未滞销过。
付吉海说,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的福利很多,从良种选择、技术引进、农资采购、专家指导到产品销售,社里全部“包圆”。
每年,合作社都会与农业技术推广站合作,请专家培训授课,讲解种植技术,解决种植难题。现在,付吉海还与社员一道研究飞肥技术,通过使用二氧化碳,增加植物光合作用的效果,减少病虫害,从而提高产量,减少用药。由于专业技术过硬,合作社还组建了农技专业服务队,“鹿泉的大棚上膜都雇俺们,车接车送管午饭,一人还给130元。”付吉海笑呵呵地说。
而在农资采购上,正是依靠2000多亩土地的规模,合作社可以从厂家直接采购,农资价格便宜且质量可靠。
付吉海经营合作社多年,已经拥有了稳定的客户群。通过以销定产,让市场决定种植产品的种类和面积,是付吉海为合作社最操心的事。目前,合作社主要种植茄果类和叶菜类产品,哪样产品种多少,他都会细细研究。“现在石家庄市内、鹿泉、灵寿的小超市,基本都是我们供货。现货交易,很快就能拿到钱。”加之二维码技术的运用,每颗蔬菜都能达到追根溯源,这为合作社赢得了不少商超的青睐。付吉海介绍,现在经销商和企业都不会直接和散户谈合作,能卖上价的也都是和合作社联系。去年,付吉海还与北京的高校进行协商,想把合作社的产品卖到高校食堂,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付吉海感叹:“农产品销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呐。”
社员应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些什么?
契约精神+市场主体意识
经营合作社,也有不少让付吉海头疼的事。社员契约精神的欠缺就令付吉海颇费脑筋。
与其他很多合作社一样,付吉海也为加入合作社的社员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社员必须在这张入社“表格”上签字画押。社员在缴纳一定会费加入合作社后,要接受合作社的监督,按照合作社的要求种植相应蔬菜,包括打农药的计量和次数都要按照规定来做。
付吉海很早就给合作社的蔬菜注册了商标,还通过了“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可是在思想意识上,很多农民还没转变过来,在用药上还按照从前的做法,那我们和散户种植的蔬菜还有啥区别?”付吉海说,仅监督检查这一项,便给合作社增加了不少工作量。现在合作社又吸纳了一批来自邯郸永年的农户加入,虽然这些农户可以增加合作社的菜品种类和数量,但是在管理上却让他有些力不从心,“都是入口的东西,保证安全是我们的宗旨。如何保证外地产品的质量,我们也在摸索。”
在产品的生产环节外,社员间的信任也很重要。“老百姓的想法很简单,信你就跟着你干,对你有看法了,就不和你共事了。”付吉海的话中充满着无奈。记者调查发现,有些合作社与某大型超市签约供菜,但是超市押款厉害,供货后一两个月都不给结算,而且要求货不能断。这就导致了一些社员的不理解,甚至提出退社要求。付吉海的合作社里未发生过类似情况,但是他也坦承:“跟老百姓共事,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看到好处,不然没人跟着你干。但市场的事儿也不好说啊。”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一些合作社或农户对于自身的市场主体地位并不明确,产品种植前极少调研,往往根据以往的行情跟风种植,种植产品的品类和质量缺乏差异,产品的营销手段也相对单一。“自去年央视报道果农产品滞销的消息后,现在农产品滞销的新闻为什么越来越多?有没有人把它当作一种促销的手段?”该人士反问道。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缺什么?
销售渠道+深加工产品+基础设施
记者从省农业厅农经处获悉,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我省对该项目的扶持资金已从800万升至2500万。截至今年6月底,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5814家,实有入社成员513.4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33.1%,覆盖全省93%以上的行政村。据不完全统计,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比一般农户增收约20%。
省农业厅农经处主任郗悦平介绍说,2008年以来我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增长,对此农业厅通过建立辅导员联系社和专家进社等活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制度建设、运营方式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指导。“说到底,合作社都是农民的市场行为,政府是无法插手的,只能在某些方面进行协调。”郗悦平说。
在郗悦平看来,合作社一般都有不错的产品,但是难在销售。“如果合作社有足够规模,那就能在周边形成市场,占据定价的主动权,但目前还比较困难。”郗悦平说,此前农业厅曾与商务厅合作,开展“农超对接”和“农社对接”活动。但是大型商场频频出现“店大欺客”的现象让不少合作社敬而远之。“曾有合作社向我们反应,一些超市的进店费、店庆促销等名目不一的费用加起来有二三十项。另外,超市回款周期较长,小的合作社根本承受不了。”而在“农社对接”上,问题也不少。“社区店要求菜品品类齐全,而合作社一般只生产几种蔬菜。要整合不同的合作社的资源,就需要有中间人来协调,无形中又增加了中间环节和成本。”
而在产品结构上,我省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大多还处于“摘下来就卖”的初级阶段。郗悦平说,衡水一些合作社已经形成了种植、生产、销售一体的循环农业,但是数量有限,附加值不高。“沧州的小枣很出名,但是却没能像河南的‘好想你’品牌那样,做出10几个系列几十个单品。”产品的转型升级还体现在对市场的把握上。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王健告诉记者,保定的不少合作社已经与北京等地的高端客户形成对接,通过私人订制解决产品销路。“现在滞销的农产品多为低端农产品,产品的结构不变,局面也很难改变。”王健说。
另一个让付吉海忧心的问题在于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付吉海说,按照规定,社员的一个塑料大棚能得到2000元补贴,一个日光照料室能得到15000元补贴,基本能覆盖到社员30%的投入成本,“但是水、路、厂房、冷链等等大工程更是急需。”付吉海说,合作社以错季菜为主打,争取更高的利润和更广的销路。但是由于缺少足够的冷库和完善的冷链运输,只好推后大批生产错季菜的计划。“今年我们建了一个小型冷库,只能储存一些精品菜。”郗悦平说,合作社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非常普遍,我国还未建立针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对于没有多少质押物的合作社而言,如果订单可以做质押,也许能解决一部分合作社的贷款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