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广州市
顺势维新的老牌商埠
广州是以低调、务实、不喜张扬的从商风格著称的老牌商埠,因为距离不足150公里的深圳在创新创业上的惹眼表现而倍感压力。2014年GDP排名全国城市第三、机场吞吐量全国城市第二、高校数量全国第二……广州的创业优势,更多地体现在一线城市的丰富资源上。然而在经济实力、商业环境、开放程度、人力资源不相伯仲的第一梯队,这些傲人的数据并不足以成为广州创新创业的独特优势。
科技创新是广州与深圳相较明显的短板。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曾经感叹,深圳在科技创新上远远走在了广州的前头。拥有丰厚科技力量、科研院所和科研成果的广州,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没有深圳南山区一个区高。华为一家企业2014年为科研创新投入400亿元,比广州市全年的投入还多。然而,今年6月,这个历史上屡次“顺势维新”的城市提出2017年和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分别超过47%和49%等一系列指标,试图抓住“互联网+”这个“中国双创”的核心引擎。
4. 北京市
21岁现象
北京地区每年的毕业生已经超过了23万人,无论是被动选择还是主动上路,创业已经成为首都大学生不可逆转的新就业渠道。这些中国最顶尖的教育机构加上最优秀的学生创业者,在北京传统的互联网和高科技创业氛围的感染下,正在催生新的“21岁”现象—很多学生从大三就开始创业。
据统计,2014年,仅上半年的新创办企业就超过9,000家,平均每天就有近50家企业诞生。同时,北大创业训练营、由钱颖一推动的清华X-lab等组织的兴起带动了一批拥有顶尖技术能力的青年学生投身创业热潮。学术机构之外,天使投资人、孵化器和创客组织的三角关系开始形成。以创新工场、车库咖啡、联想之星等为代表的27家创新型孵化器成为其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北京的创业圈子—从雷军系、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和前谷歌的员工、网易的创业帮,一直到徐小平和他的学生们。如果说看得见的组织机构是中关村管委会,那么这些看不见的圈子事实上就是北京创业更重要的驱动力。以清华校友网络为例,包括张朝阳、王小川、王兴、北极光的邓峰等等,这些创业人脉形成了从自身创业成功到反哺下一代创业者的循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