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企业报道 > 正文

戴尔借钱迎娶EMC:用现在赌未来

来源: 国际金融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戴尔收购EMC,这是一次让人意外的收购。从收购的流言传出到如今尘埃落定,各方对戴尔收购EMC一事可谓毁誉参半。

因私有化而欠下过百亿美元债务的戴尔,会因为这次收购背负更多的债务,但是戴尔依然义无反顾。戴尔为何宁可负债也要迎娶EMC?戴尔与EMC的合并会让这艘新的IT航母驶向何处?我们只是拭目以待。

EMC,一家美国信息存储资讯科技公司,中文名“易安信”。在见识了“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三大巨头在中美市场的“风起云涌”,微软、苹果和谷歌几个科技巨头间持久的“口水战”之后,或许,不少人很难对这样一家B2B公司有多少兴趣。

同样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曾经PC(个人电脑)时代的霸主——美国戴尔计算机公司(下称“Dell”)也不再是市场的焦点。

但美国时间10月12日,当Dell与EMC并购的消息传出时,业界还是颇为震惊的。当天,Dell宣布,将以6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数据存储设备制造商EMC。这不仅是美国乃至全球科技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收购,且一旦交易最终完成,Dell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私人控制科技企业。

随后,更多的细节从前方传来。协议显示,Dell电脑、Dell电脑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及私募基金公司银湖资本联合对EMC发起收购。协议还显示,EMC股东将获得约33.15美元/股的报价。其中,现金部分占每股24.05美元,剩余部分为特殊股票,该特殊股票为EMC旗下虚拟软件公司VMWare的市值。戴尔和EMC在联合声明中还称,交易完成后,VMware将继续保持为一家独立公司。

VMware目前被认为是Dell与EMC交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EMC当前持有VMware大约80%的股权,市值约为320亿美元,在交易完成之后,即便是抛售部分VMware的股权,Dell仍将会持有该公司的控股股权。

“我们的新公司将处在一个绝佳的位置上,在下一代IT技术的大多数战略性领域中都将取得增长。”在一封对外发布的公开信中,迈克尔·戴尔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EMC首席执行官Joseph Tucci则对外透露,“合并后的公司将拥有一项300亿美元的系统业务、一项VMware虚拟化业务、一项电脑安全业务及一项由Virtustream软件领衔的云计算业务。”

然而,就像所有的整合一样,走出“第一步”——收购都是相对简单的,未来的“第二步”——整合和“第三步”——人员调整及未来更多的步骤,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像美国《财富》杂志说得那样,“收购只是开始,Dell怎么整合EMC还是问题。”

在并购消息传出的同时,不少“唱衰声”也追随而来。“Dell想成为从前的IBM,即企业客户的一站式服务商。但这种模式早在几十年前就崩溃了,此次Dell想‘卷土重来’,实属惊人之举。”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助理教授Erik Gordon的话,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10月14日,一位要求隐去单位和姓名的券商TMT行业分析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在风云变幻的市场面前,如果能抓住市场机遇和用户‘痛点’,两家公司还是能产生‘1+1>2’的效果。当然,前提是两家公司能尽快产生合力,一致对外。”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公司的合并,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市场产生影响——一方面,一旦交易完成,EMC在中国的业务,都可能会成为Dell电脑B2B业务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华为和联想目前同样在打造信息存储业务,两家公司的合并,将给市场带来足够的冲击力,且联想目前本就与EMC在合作,未来能否继续合作,或许还得打上一个问号。

渊源

事实上,Dell与EMC一直颇有渊源。这两家公司“爱过”,也“恨过”,但最终还是走在了一起。

本世纪初,PC占据整个市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未出现,诺基亚还是智能手机的市场老大。这期间也是Dell和EMC的甜蜜期。2001年10月22日,Dell与EMC宣布达成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关系。Dell以联合品牌转销EMC的CLARiiON中端存储系统。

合作进展得相当顺利,2003年双方还庆祝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两周年。仅2003年上半年,Dell/EMC产品的销售收入就达到了3.07亿美元,占Dell磁盘存储硬件销售收入的大约45%。

EMC更是获益匪浅。有数字表明,到2007年,有约1/3的CLARiiON产品是通过与Dell的合作关系销售出去的,为EMC贡献了10%以上的收入。

但是,随着2007年底,Dell出资14亿美元收购iSCSI存储厂商EqualLogic,双方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由于iSCSI毕竟还不是市场主流,EqualLogic的整体定位也低于CLARiiON。所以,Dell与EMC的合作仍在延续,经过几次续签之后,已经签到了2013年。

然而,Dell在存储领域的雄心已然不可阻挡。2010年8月初,Dell突然出价11.5亿美元,要收购高端存储市场新贵3PAR。如果说EqualLogic只是在局部与CLARiiON有竞争,那么3PAR可以说对CLARiiON构成直接威胁。Dell这么做的意图于EMC而言相当于摊牌:不想和你过了!

所幸Dell的对头惠普跳出来“搅局”,最终以两倍的价格截走了3PAR。但事情发展到这里,明眼人都知道,这两家是过不到一起了。

果然,没过几个月,Dell“抄底”了Compellent。Compellent对EMC中高端产品的威胁看起来没有3PAR那么直接,但已足够体现Dell“自力更生”的决心。

从此,双方各走各路。2012年,联想在一则新闻稿中,确认了与EMC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彼时,联想已超越惠普,确定了PC市场“老大”的位置。

转型

世易时移。联想与EMC的合作,很可能会遇到新情况,甚至是终止。“过去两年,联想与EMC一起运营一家合资企业,该合资企业为中小企业生产数据存储产品。但Dell收购EMC交易可能意味着联想和EMC合作关系的终止。”《华尔街日报》10月14日分析。

“我预期,联想和EMC的合作关系不久将结束,联想将不得不寻找其他公司合作。”全球知名信息专业提供商国际数据公司(IDC)中国区的负责人吉蒂·福柯认为。

这一切变化,都是因为Dell和EMC关系的再次变化——由“爱”到“恨”,再到突然的“结合”。10月13日,Dell宣布,将以6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EMC。

“收购EMC,将让Dell由人们印象中的B2C公司(对消费者),转变为B2B公司(对企业客户)。当然,‘2C’业务,还是会保留在新公司的框架内。”上述TMT分析师对记者说,“但至于怎么安排‘2C’和‘2B’,还要看未来两家公司的整合情况。同时,另一个前提是,这项收购能获得美国等国监管机构的通过。”

那么,两家公司为何要在此时选择合并?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两家公司都不得不考虑转型问题。”一位互联网资深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直言。

据了解,Dell因为PC市场的不景气,从上世纪90年代超过10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变成了如今负债累累的企业,并于2013年接受了银湖资本和迈克尔·戴尔本人发起的私有化邀约。而改变业务结构(降低2C业务比重,提高2B业务比重,提升云计算、大数据、软件业务比重)是戴尔公司2013年249亿美元私有化以来的目标,“去年2月,Dell私有化不久,就以约39亿美元收购IT服务商Perot Systems,溢价达67.5%,旨在扩张其技术服务业务,与惠普和IBM展开竞争”。

“当时,Dell进行私有化,就是为了彻底摆脱PC时代的形象,进行彻底转型。如今,收购EMC是实现当年转型希望的延续。”上述TMT分析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

在《财富》杂志看来,Dell没有EMC在企业存储业务上的影响力,“这要归功于EMC的VNX企业存储磁盘阵列,对Dell来说,这一点十分诱人”。

“如果Dell决定成为业内人士所谓的‘聚合基础设施供应商’——换句话说,也就是网络、存储和计算一条龙服务供应商,EMC的存储产品对戴尔的战略而言也会是一项利好。”《财富》杂志分析说,“在统一计算系统服务器上,思科走在了前头,惠普紧随其后。在这一方面,戴尔去年与Nutanix展开合作,已经进行了尝试,不过他们仍未取得多大进步。”

站在EMC的角度,其同样渴求得到别人的关注。“Dell只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买家,尤其是考虑到惠普不愿收购EMC,思科也不太可能发起收购。这意味着,在大型IT设备供应商中,Dell是惟一有可能对EMC发起收购的对象。”上述分析称。

不过,进一步查询到的细节显示,事情可能并不像《财富》杂志说得这么简单。与Dell达成合并协议,背后显现了投资人对EMC的压力。

“对于EMC首席执行官Joe Tucci来说,这可能是他多年以来所寻求的退出策略。”外媒称,“他的公司遭受来自对冲基金Elliott Management公司的压力,要求其低价抛售部分业务,同时进行管理变革来释放股东价值。”

事实上,不久前,市场就传言:EMC就Elliott Management压力打算拆分Vmware,或由Vmware来收购母公司EMC。尽管版本不同,但仍显示出Elliott Management的能量——不止是EMC,该对冲基金投资的科技公司中,不少都曾受到其强硬的回报压力。

或许,也正是因为占据EMC两个董事会席位的Elliott Management的存在,Dell在收购时才提出了“特殊股票”策略——交易价值与VMware的市场价值挂钩,而不是一个恒定的价格。

所以,有人这样总结:要交易迅速完成,能否搞定VMware才是Dell攻坚的关键所在。

重压

但慷慨的后果,就是要承受压力。“在讨论能不能实现互补或交易值不值这个价时,大家都忽略了一点,当初Dell私有化借的钱还没还清。”上述资深人士对记者直言,如今,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疯狂的融资,“这真的是在用现在赌未来”。

据悉,当初私有化时,Dell的举债达到了120亿美元。也有数据称,Dell 670亿美元收购EMC的交易,不仅将成为科技产业最大规模的并购交易,也将是借杠杆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并购交易之一。

10月14日晚,据Dell发布的委托声明书,美国8家银行已承诺将向该公司提供高达490亿美元的财务支持。

据外媒报道,一位参与交易的银行家表示,“交易参与者此前曾担心借助了太多的杠杆,Dell收购EMC的交易可能引发监管部门的特别注意。此外,高利率信贷市场最近已经放缓,因为投资人特别担心购买到与并购交易相关的债务。”

正因如此。Dell采用了极为复杂的融资结构,把公司试图募集的资金分散到了许多市场。

“Dell将募集总共450亿美元债务用于完成交易,略低于此前的预期。”消息人士称,这些资金中,仅有约100亿美元为银行贷款。另外,银行将向戴尔提供30亿美元的周转金贷款。

同时,Dell预计将从高利率市场募集约100亿美元资金,而机构股东已承诺向Dell提供80亿美元资金支持。最令人吃惊的则是,银行正考虑销售与此交易相关的170亿美元高等级债券。

需要注意的是,公司举债的超高“杠杆”。数据显示,交易完成后,Dell与EMC组建成的新公司将拥有560亿美元的债务。就业绩看,EMC预计,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年利润为63亿美元。Dell 2013年退市前的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为45亿美元。

这意味着,不考虑Dell这两年业绩有无下滑(因私有化,Dell未披露这两年盈利数据),两家企业加起来的盈利才只有108亿美元,仅是债务总数的1/5。惟一的好消息是,美国监管部门一直警示银行不要涉及杠杆率超过6倍的交易,Dell和EMC的交易在监管范围之内。

今年以来,杠杆收购交易的平均杠杆率为5.7倍,因此Dell收购EMC的交易杠杆率并不是市场中最高的。不过科技企业由于债务通常较低,因此很少使用高杠杆完成交易。比如,2001年,时任惠普首席执行官Carly Fiorina收购康柏电脑时,交易的杠杆率为2.3倍。即便如此,她也受到了外界长时间的指责。另外,外媒披露的另一个案例是:在Avago Technologies斥资365亿美元收购博通的交易中,杠杆率也才为3.2倍。

“今年企业债券遭下调的数量超过了金融危机以来的任何时期。”对于5倍杠杆,有人担心,“已有迹象表明,债券投资人目前担心Dell与EMC的交易。自宣布这一交易以来,与EMC相关的现有债券都已被廉价出清。”

未来

“现在看来,在2B市场,Dell的竞争压力也不小。走在他们前面的竞争对手,实际上有很多,如IBM、惠普、思科等。”上述资深人士直言。

竞争对手惠普CEO梅格·惠特曼10月14日在内部备忘录中更直观地列出了数据,Dell在此次交易之后,将没有太多现金来发展和执行新想法,且每年光是偿还利息就要花费25亿美元。

“这起并购从很多角度来看都是一场豪赌。”如《纽约时报》所言,“由于迅速进行的大规模并购还未停止,Dell会在收购EMC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债务。这些借贷要在即将到来的加息之前完成。”

“这就要看迈克尔·戴尔的能力了。”前述TMT分析师说,“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其就被证明是天才,但还是那句话,现在的市场不同了。”

事实上,不少分析都对两家企业的未来不放心。美国《连线》杂志认为,EMC作为传统科技企业的代表,已在新型存储服务和云计算服务的夹击下失去了优势。

“像Pure Storage这样的新兴企业,出售的是闪存存储,其服务的速度不仅更迅速,能为客户节省潜在的资金。更重要的是,亚马逊等云计算企业也已兴起,允许你把数据储存在他们的机器上。这些机器虽然在互联网的另一边,但你却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数据,这也意味着你不必再从EMC或其他公司哪里购买硬件。”《连线》说。

“并购的另一方Dell也在走下坡路。”《连线》称,“Dell实际上也在面临和EMC同样的难题:这种难题复杂难解,以至于Dell选择了私有化。面对这一难题的,还有惠普、IBM、思科和甲骨文。”

《福布斯》杂志认为,虽然该交易被描述成为科技界最大一起并购,但它无法解决两家公司都面临的问题,“它们在过去15年中制造的产品一度畅销,但现在几乎没有增长。Dell和EMC都没能提供产品上的创新,也无法通过合并来抵消这个问题”。

“两家企业很大程度上是互补的。”市场机构Goldman Sachs的分析师Simona Jankowski却表达了不同观点:至少,它们的联合将会产生一家拥有800亿美元年营收,及约77亿美元现金流量的企业。

“公司在服务器、存储、虚拟化和PC等领域中都占据着领导地位,拥有许多的特色产品,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在建设自身业务的问题上拥有优势。”在公开信中,迈克尔·戴尔试图给外界信心,“寻求实施一项始终如一的技术战略的自由、加快创新速度的自由、精简决策程序和删减冗余程序的自由,将带来规模、力量和灵活性。”

未来Dell和EMC究竟能否再创辉煌,或许只有时间来证明了。(记者 史燕君)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