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品味 > 绿色健康 > 正文

站桩、打坐: 一个人的狂欢

来源: 环渤海财经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我们反对马拉松之类的剧烈运动、高强度运动,提倡慢养慢练,炼养平衡的理念。

有人说,慢悠悠的哪能锻炼得到?错了。

当我们静心慢练的时候,“静止”的身体内其实在进行一场“狂欢的运动”,之所以说是“狂欢”,是针对高强度运动给身体带来的“伤害”而言的。

高强度运动锻炼,当你说“我很爽”时,其实身体在说“我很痛苦”;静心慢练时,身体则说“我很快乐!”。

《会练会养能成功》这篇里关于练和养的关系阐述,一定要看,它是总纲。另外,我们选取了下列几篇,供朋友们多方位了解、参考!

静坐能修复生命能量

阳明心学:如何把心静下来

打坐:能锁住人有限的“精气”

科学为您揭开静坐养生的奥秘

每天打坐10分钟 竟然可以如此神奇!

先读读下面这篇:

《站桩: 一个人的狂欢》

早年,我去师傅家,看见他在厨房一边炒菜,一边站桩。双手上下翻飞,下盘立如磐石。

我问:如果用一句话解释什么是站桩?该怎么说?

师傅说,站桩是聚精会神的过程。

今天在花丛旁站桩,听风之簌簌,水之潺潺,蜂之嗡嗡,咕咕的布谷鸟时歇时鸣,我想起贾岛的句子:“人在定中闻蟋蟀。”就是说,人在心静的时候,耳朵才会敏感,可以感受到平日忽略的声音。

唐代王维的诗有禅的化境,小刀崔猜测,王维也是一位打坐站桩的高手。“雨中山果落,灯下虫草鸣。”寻常的句子,寻常的情景,但入定后的人,才能唤醒耳朵。

这是一个注意力涣散的时代,这是一个遍地诱惑娱乐至死的时代,这是一个心猿意马想入非非的时代。中秋来临,饭局多,聚会多,来往多,大家都说:忙,心乱,安静不下来做事情。说白了,就是无法集中精力。现代人遭遇的问题很多,其实核心就有一个,管好肚子里那颗浮躁的心。

站桩的准则是,设想人体一个球体,百会与会阴的链接线是中轴。站桩不是站军姿,站桩讲究头顶悬,不是直脖子,不是绷脖子,而是脖颈柔软,自然竖立。现在到处是颈椎病患者,饱受痛苦,揉之按之,严重的还有做手术的,可惜我们忘了传统武术中“头顶悬”的道理。

师傅再三告诫我:习练桩功,不要挤压阴囊,否则架子再低也无济于事。骨股沟应留有缝隙。陈氏太极拳原无静桩功,只有环抱太极球动桩功。形意拳讲究站桩,后来杨氏太极引入静桩,陈氏太极借鉴之。后来多位太极拳高手认为环抱太极的动作,做起来不易放松,于是主张双臂自然下垂。

师是平淡人,他经历过繁华,经历过动荡,经历过牢狱劫,暮年剩下了只有平和了。我跟随他数年,从来不曾见他说过别人的是非,只有一次,我一人陪他喝酒,他酒量不高,三两即醉,扶他去卧室休息时,他的胳膊突然一震,将我弹出,醉意很浓的老人长叹:“天之将丧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我一旁听了,为之怆然。这是《论语》里的话,是孔老夫子在困境的感叹,师傅也有这样的感慨呢。想必他胸中也有块垒。还有一次,山东下大雪,在严寒中站桩一个小时,师徒相对无言,但是内心充盈,我明白了“气欲鼓荡”的道理。

那个雪天,师傅说:真正的生活需要极大的耐心,需要对寂静有很深的感受,即有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站桩的关键,在于如何面对自己,面对寂寞。热闹是一群人的狂欢,独处却是一个人的狂欢。同样,站桩也是一个人的狂欢。

最初学习太极拳时,师傅教导,松松松,太极拳的基本功。可惜,我们的传统里,只有紧张教育,没有放松教育。丁点大的孩子,就逼迫着成功成仁,一辈子紧张兮兮。可是,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没有驰,怎么有张呢?就像打拳,人的肌肉松弛了,发力才有劲。

师傅问:人体什么地方放松最难?

我迟疑地回答:肩膀。

师傅说:不对,是人的这张脸。

《论语》中,学生问孔子,做人修行哪方面不容易达到?

孔子答复两个字:色难。人这辈子,难就难管住这张脸。入门不问荣枯事,但见容颜便得知。人的定力有高有低,有的人读一辈子书,做一辈子事,当一辈子官,依然管不了自己的这张脸,喜怒无常,乱发脾气。

师傅又问:人的脸庞,有一处最难放松,那就是眼睛。

我凝视师傅的双目,那是一双明亮坚定的眼睛,即使过了八十岁,扫视依然有熠熠光芒。有一次,请摄影师为我和师傅合影留念,黄昏时候,照相机自动开启闪光模式,拍了七八遍,我的眼睛都是闭眼。越瞪眼越紧张。

可是每一次,师傅的眼睛总是直视前方,眼神中一片坦坦荡荡。

师傅拍拍我的肩膀,放松点。

我深吸一口气,面对镜头。这一次,成了。

站桩是一个人的狂欢,同样,打坐也是一个人的狂欢。王阳明和曾国藩都是打坐高手。当有问题犹疑不决之时,他们就会打坐入静,然后豁然开朗。

再来看看这篇:

《打坐:太极入静妙境》

老子所说:“清静,为天下正”“不欲故静”,故道家有专门讲静功修炼的《清静经》。

太极拳的源流,直追道儒两家,太极拳讲静,也是从道儒两家而来。

儒家同样重视敬静二字,强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孟子同样强调“静神”“养心莫善于寡欲”。儒家经典《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所以,宋明两代大儒如周敦颐,如二程(程颐、程颢),如朱熹,如王阳明,皆十分重视静功的修炼。朱熹甚至要求弟子半日打坐入静,半日读书。朱熹说:“动静。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这完全是练功的体会。

朱熹解释《大学》中 定、静、安、虑四种境界时说:

“定如水之初定。静则定得来久,物不能扰。处山林亦静,处尘市亦静。安则静者广,无所适而不安。静固安,动亦安,看处甚事,皆安然不扰。安然后以虑。今人心中摇漾不定叠,远能处事否?虑者,思之精审也。人之处事,于丛冗急遽而不错乱,非安不能。”

王阳明则有这样的练功体会:“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

清代湘军名将曾国藩同样练静的功夫了得,他曾专门在日记中谈到静字功夫的重要。他说:“‘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成为三代后的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阳明亦是‘静’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外观万象内察心

太极拳讲“以静制动…动中求静”,大家首先要能够体会何为静,才能明白怎样去求静,怎样去制动。太极拳的静,并不是人体通常所能理解的静,一定意义上,而是指看不见的神意气的中和运动。入静,是练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一个重要的练功方法,是道家内观之道的基础。道家说:“神道深微,外观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大道以虚静为本。”只有了然明静,才能外观万象,内察一心。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语道尽太极拳的特点和练功方法。动静开合,分阴分阳,阖然一气,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阴阳悉具其中。

近代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亦提出,“动中求静,动静合一”“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近代吴氏太极拳名家亦有类似的提法。这些古代、近代名家的体会,都为我们理解静在太极拳中的意义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途径。

太极拳真正的静,是“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是”心安则虚则道自来”,是“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那是很高的境界,很高的要求。但是,我们现在练功的时候要求静,是打基础。太极拳练功讲究一层功夫、一层体会;谈静,同样首先要知道静究竟有多少层次、不同的境界究竟有怎样不同的感受。要做到入静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因为静分很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感受,尤其是到了高级阶段,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不过,为了我们练功的方便,我还是要为大家讲解一下太极拳的入静层次,好让大家到了某个阶段时就有某个阶段的参考。

动静层次看功夫

简单划分,太极拳的静有如下形式:安静、平静、宁静、虚静、定静、真静、灵静,最后是清静,这个灵是灵活、灵动、灵性之灵,是静中有动,而且是大动,是“动静如一”,意涵深远,其中可以真正体会太极拳神意气的中和所产生的“以静制动”的功效,所以层次就很不一样了。

太极拳讲静,讲“以静制动”,首先是要制自己的心动,这就是“收心猿,拴意马”。在静字上下功夫极深的曾国藩的体会就是“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所以,心先要安静下来,这是指先排除外界的干扰,所谓“收心离境”是也。我们初练功时,仍是一个常人之心,虽然站在这里了,但念头一个接一个,犹如野马奔腾,所以要先求安静。能安静下来了,这时脑子里还有很多外界事物的沉淀,动多静少,但我们的心要慢慢静下来,逐步排除这些沉淀。这时还会感觉到意集中不了,心较散逸,这是安静阶段的体会。

关于这层功夫,明代大儒王阳明曾如此告诉学生:“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7譬如奔流浊水,才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须待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复得清来。”

慢慢地我们的意能集中了,动的感觉逐渐减少,静的体会逐渐增加,心里就平静了,心平气和的状态就产生了。这时就是心里开始平静,内气开始和畅和顺。有一种好像冬天在太阳底下晒太阳的懒洋洋和煦之感,这时候脑子里也开始放松,什么也不想了。感觉也很舒服,也不想做其他什么事。

关于心平气和,在道家的人手功夫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张三丰曾经强调:“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他的告诫是,“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心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这里,张三丰谈到了心平与中的关系,而这个中,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谓之中”的那个中。练太极拳,同样是“平”难找,能够像张三丰所说的心不起波,心执其中,大家的功夫就相当不错了。

太极平字不易找

再深入一点的状态是宁静。因为心平气和了,脑子开始静下来了,很多杂念的沉淀排除了,人对周围事物的感应范围反而就随之扩大。比如,这时很远的地方有一只鸟叫、飞翔,你都能感觉到:有一只猫在走路,你都能很清楚地感应到……这时候,要做到脑子并不跟着这些外在的事物去走,并不会因为这种情形的出现跟着它去。这时候可以体会所谓“一志凝神,洗心涤虑”的境界。

再往下,就进入虚静的阶段了。这个阶段你有点感觉不到自己部分肢体的存在,比如说,好像两只胳膊没有了,完全感觉不到了,开始恍兮惚兮,似有似无的一种状态,但这种状态还不是真实的,还不到任运入定、长久湛寂的状态,因为念头一转,这些感觉马上就不见了。这个阶段好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愣神的状态,但这时还不能见到东西。什么都不想,好像站在那里发呆,这是虚静的状态。不过,此时这种寂寂空空的感觉已能体会真气的出入消息。

定静、虚静的状态对自己的心身两方面的体会还不是十分真切,脑子不清醒的静不是真静。我们所说的静,脑子里要很灵活、很灵敏,要知道心腹当中的很多变化,但这许多变化我又可以不去管它。

所以我们再往下讲的定静,是脑子里有很多图像的产生,我们都清清楚,比如一个风景、一朵花、一个动作的念头,你都能把握住,定在那里不动,你的意不转移也不走,那时就是定静的状态。这叫前念已去,后念未生,定在那里,中间的那个图像你拿住了,但并不代表前面那个图像空掉了。这还不是三际托空的那个地方,佛家的三际托空,是要以清清楚楚的观心,也就是收摄六根,观察这个念头。不要压制它,也不要做功夫,只是看着这个念头流过去了,后一个念头还没有来之前,中间有个“现在念”,现在念要做到空空荡荡,清清净净,中间这一段空,就是三际托空。但我们现在的功力还不够,还不能够做到将三际截断,但我们能够体会《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能看清楚这个念头,我将它定住了。好像看DVD定样一样,那就是定静。

这时候,才开始讲控制图像,逐渐控制了身体里开始产生的变化,好像有同学谈起做单鞭动作的体会,一个念头定在那里,只要念头不转,身体也可以完全不转,一定几分钟、十几分钟,但这时不动还不好,因为这时所产生的变化还达不到身上全部是空的。再往下,真静才开始出现,我这里不动也不想,定是定在那里了,但是脑子里很清楚,觉得里面有东西动了,这时就是“住无所住”。要注意,这个时候还要体会身上是不是松开,只有身上松开了,才能体会这种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将松静放在一起讲。前面不松的话,这些状态都体会不到,一定要松开以后才能达到真静。

恬谈虚无真气随

真静了,身体内部的气血流动,内劲运行,很多现象就产生了,这时还没有产生大动,产生这个静的时候,还没有“致虚极”,此时你松的条件愈好,感觉到身体愈来愈柔软,才能开始体会到你是不动的。但是身体里面有东西动,外面没有东西动,这时身体里面的动就愈来愈明显。明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比如说身上会疼痛,背上会疼痛,里面细小的东西会疼痛,这个阶段内气还不够畅通,但开始换劲,内劲因静而得以和顺产生,开始生机勃勃,健身养气的状态就开始起作用了。这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时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我们的情绪得到调整,精神得到安宁,身心都得到锻炼,由此接着往下,到了灵静的状态,才能体会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

人为万物中最灵敏者,所以我们讲静的状态,要守静笃。守就是把持,拿住,不要放,守住那个静的变化:笃就是忠厚老实,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状态;“归根日静“,就是说松到根本上了,才能够得到静,这个根就是本来从那个地方来的东西叫根,那个时候才是静。

“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恒常的道理,就是永恒不变的东西,那个是常,这时你就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了。复命就是回到那个最根本的来源,如果说到了这个境界,你就知道了。这时就能看到万事万物的变化,就是“夫物芸芸”,万事万物都是那么多,但它要归根,归根就是反。这才能了解到灵静状态的意义。

静本身是不动的,但灵是动的。这是指道的本体是虚无寂静,但万物出而生动,入而寂静。道生万物,是由无而有,复归于道,是有归于无。所以归根,用我们练功体会来解释,就是万物复归于本性。到这里才知道“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时候反而能感觉到身体的静的状态下有很多的运动。可是尽管有那么多的运动,它又是静的。

我们说太极拳动静如一,就是说真正到了灵静的阶段,则是“道居而慧生”,由虚静而引发出的内气,充盈圆融,反而让你心气合一,湛然寂定。所以,练功讲静,一般来说,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讲静,一般都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才能够真正体会明白。

当然,我们这是讲练功的过程,功力高了以后,可以一下子就到灵静的阶段。到了灵静的时候,就是我现在跟你们讲话,一直在讲话,我也可以是灵静的。因为它是动而不动,静而不静,就是动静同源,动静如一,所以它是灵,又是静。

在灵的方面,你可以感到‘自己有一种生机勃勃的东西存在,而且是十分灵动的,活活泼泼的,不是滞碍的;在静的方面,你又觉得可以控制某种机、某种势。美国NBA的一些优秀篮球运动员在谈到自己打球的经验时曾经有这样的体会:当他们进入特别投入的高潮状态时,会感觉到整个球场都非常静,别的球员的动作都相当缓慢,有时甚至感觉到整个球场都不再存在,周围的观众都不再存在,只有那个篮球存在,而且自己可以非常轻松地将那个篮球放进篮筐,这种状态实际上就是一种灵静的状态。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气机的启动,内劲的转换,神意气的开合鼓荡……到这时你才知道,我们讲的这么多东西,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

不过,太极拳讲静的最高阶段还是清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清静,为天下正”。到这个阶段,是要动静二相皆不着,浑浑穆穆,连静的境界也完全不去求,这时候就是真正见到“自性”了,这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责任编辑:白岚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