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读: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来我国新建小区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住宅小区没有围墙你愿意买吗?拆除你家所在小区围墙你能接受吗?这条新闻及其调查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及热论,原本城市规划的指导意见,正在朝向权益保护与转变习俗的方向演变,那么问题真的有那么严重吗?十几年前我曾从事规划设计工作,做过北京两个新镇区的规划,在此结合实践体会做以解读。
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大变革
建国之初我国各方面照搬苏联模式,城市规划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如在北京古城基础上建设新首都就是根据苏联专家的方案,从宽阔的长安街到北京住区大院也都是仿苏的。改革开放后,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而总体上仍然沿袭原有的思路发展,大部分城市建设均采用大马路、大广场、大社区和大循环的模式。
如今原有的城市布局弊端已显露无疑,各类机构单位建成封闭空间各自为政,开发商纷纷建起封闭式住宅小区,围墙隔出了一片片“孤岛”。封闭的院落割裂了城市空间,无法形成高密度的路网,如从北京朝阳路到朝阳北路,有的地方隔了千余米才能找到一条南北向贯通的道路,城市缺乏“毛细血管式”的小路,脉络没有打通,必然会出现拥堵日趋严重的问题。无论主次干路和环路建得多宽阔,都无法实现疏堵,只有把“毛细血管”打通,促进“微循环”,才能保证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转。
与我国城市“院落式”、“封闭式小区”为主的开发模式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通常采用街区制。街区制布局模式开放、便利、市井化,尽管有着交通安全隐患增多、噪音干扰、私密性相对较差等会降低居住舒适度的问题,但从城市“治堵”和“防堵”的角度看却不失为好的解决方式。从城市空间角度看,建筑物和住宅小区不再是孤立的单元,满足了人的活动流动、连续的空间需求,这种布局更为人性化。
住区开放不是目的,重点在于构建更畅通的路网格局,中央从城市疏堵的大格局出发,按照“窄道路、密路网”的标准打造开放式的街区模式,同时试图打破各城市原有的条块割裂现状,这是立足于我国城市的现实情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与国际接轨,从长远来看,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更新将使得城市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城市空间更为宜居化。
“拆围墙”易 拆心中的墙难
若仅仅是规划问题那就相对简单,而这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从网友们的议论来看,这是关系私人权益的社会问题,“住宅区内的公共空间属于全体业主,私利怎么保障”?“70年的土地使用权过期之内应该受《物权法》保护”等等,这些议论的背后是公利与私利的博弈,同时也是生活习惯与文化习俗,传统与现代的走向之辩。
曾去福建永定和婺源等地参观古民居,在战乱纷繁的年代,择居与建设时安全是第一位的,由此才会出现永定土楼的特殊建筑形式,这种安全感的缺失是潜意识层面的,开放住区意味着安全感受到挑战,且权益受到侵犯,必然会引发反对意见,因此移风易俗并非易事。而封闭的院落与住区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打开原有的封闭状态,走向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会是发展潮流。
过去30余年来,由于缺乏互信,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邻居之间大都老死不相往来,这种邻里状态显然影响社会发展进步。从这个角度看,“拆围墙”不仅是物质层面上的改变,更是心理及社会层面上的调整,因而“拆围墙”易,拆心中的墙难。此前有不少的新开发楼盘也想尝试采用开放街区模式,不过真正实施的寥寥无几,若想让居民顺利接受,要有其它物质或精神层面的安全保障方式来替代原有的围墙格局,物业管理、治安与配套设施等均需升级,因而需要有相关配套措施。
“拆围墙”应该因地制宜有序进行
“新建小区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对此大部分人选择默认,而已建成的住宅小区要打开,这个很多人都难以接受,那么请注意“逐步打开”这个词,这意味着实施过程将会循序渐进。虽然拆围墙是大方向,但还须因地制宜,不是所有的小区都要开放,且对外开放的道路资源用于步行为主,只有少数需要开放给机动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居民的权益及反应。对于大部分居住小区而言,由于规模小,对城市交通路网影响不大,打开与否应该由居民共同决定,根据现实情况及利弊做出选择。
从疏堵的角度出发,调整原有不合理的布局,对于开放与否应该区别对待,我认为有三类住区将会优先打开:
一是旧城中原有影响城市交通规划的住区大院,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指导下,目前老城区面临着更新改造,需要重新规划并打通道路脉络。
二是90年代后新建的大型居住区,有些事实上占用了市政规划道路据为居住区专用,对公共道路造成切割,要还回来重新变成城市交通的组成部分。
三是城乡结合部的平房区,由于之前缺乏系统规划,城乡结合部大都布局杂乱,有些地方已成为城中村,应该抓住未来几年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改造的契机,重新做好路网规划。
走向更加开放的城市新格局
伴随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原有的规划理论受到挑战,正如雅典宪章所言,“为了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这些新城市没有考虑到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使城市生活患了贫血症”。1999年出席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聆听吴良镛教授做 “广义建筑学”的主题演讲,我很认同,而后写了论文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追求人居环境的连续性,住区作为城市单元需要开放对话,并与广场、步行道、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融为一体,走向开放、可持续的新格局是我国城市的发展方向。
四川省此前就已响应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它省份城市将逐步落实推进,设计规范也会随之做以调整。任何触及民众利益及改变文化习俗的调整都会有很多争议,“拆围墙”看似小事,却影响深远,而与世界接轨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如何顺应潮流,更顺利的推进开放住区,在新的理念与模式下,形成新的城市格局、文化与城市精神,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讨。
冯国亮 | 房地产与人居学者职业购房导师
责任编辑:崔有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