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加重,考验着政府的规划养老能力。而当下,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医疗和养老的分离,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医养一体化”越来越成为当前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解决养老问题的迫切要求。那么,“医”“养”该如何实现无缝对接?
据了解,目前全国多地已经开始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2016年,北京市的西城、朝阳、海淀、顺义、密云五个区试点“失能补贴”,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和失能老年人进行补贴,每月不低于300元,帮助他们提高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能力;广西提出,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符合标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覆盖城镇社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其中护理型床位超过15张,健康养老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2000亿元,建成15个左右规模较大、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业集聚区等。
此外,把医疗服务下沉到社区和养老机构的模式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日前,《昆明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出炉,方案鼓励二级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科医院、老年护理和康复等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昆明市政协委员谷欣分析说,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医养结合,有其现实的背景和迫切性。老年人群体疾病病情变化快,治疗和康复周期长,到大医院看病并非最佳选择。把医疗服务下沉到社区和养老机构,就成为了必然。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从目前看,居家养老是最为普遍的养老模式,可以借助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做好医养结合服务,社区的老年人和养老服务中心联系后,就可以在养老服务中心得到全方位的医疗、康复、护理服务。
以青岛为例,该市率先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径,建立了政府主导、融合发展、全面覆盖的服务模式,初步实现了医、养、康、护“一条龙”服务。青岛鼓励二、三级公立医院转型为老年医院、护理院或开设老年专护病房,18家医院实现转型,这是医中有养;在养老机构中建医疗机构,全市14家养老机构,设置医疗床位858张,这是养中有医;大型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这是医联结合。没有条件办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探索养医签约,由医院承担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
另据了解,与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截然不同的是,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量床位闲置。对此,山西省卫生厅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刘洋建言,民政部门与卫生计生部门应沟通协调,明晰“医养融合”服务机构的权属界定,明确这种机构的管理主体、或者界定相关部门的监管范围,将有利于促进其发展;人社部门、卫生计生部门对开展“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纳入医报定点机构,将基本医疗费、日常护理费、康复保健费等项目纳入城镇医保和新农合报销范围;民政、卫生、质检部门要尽快制定“医养融合”服务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委托第三方机构加强对医养融合机构服务质量和效果,将评价结果与财政补贴、政策扶持、部门考核挂钩,加强对这些机构的引导和监管。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