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峻峰 通讯员高靖华、姚晓科)当下的井陉深山区,春意渐浓。在仙台山“十里画廊”的险山深壑之间,钩机、铲车、挖掘机轰鸣的马达和紧张作业的人群,正在把一个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红叶观光、会所会展等为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一点点从规划图变成现实。
“往年不等过完正月,俺们村的壮劳力就出去打工了。现在这里搞旅游开发,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再也不用出去漂泊了。”五弓村党支部书记贾德德介绍,景区在他们村建停车场和服务区,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在工地打工。
井陉县是千年古县,也是纯山区县。这里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绵蔓河、冶河终年奔流不息穿越县境49公里,被誉为北方“小三峡”的高峡平湖张河湾水库盘绕在深山峡谷,此外还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人文旅游资源方面,目前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镇)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千年以上古村7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32项。省会区划调整后,井陉县成为省会城郊县,发展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
如今,井陉县将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支撑,把全县旅游资源整合成大苍岩山风景区综合开发、大仙台山生态旅游综合开发、绵蔓河-冶河流域开发、古村落连线整体开发和玉水岭休闲度假庄园五大旅游板块。目前,五大旅游板块开发进展顺利,除玉水岭休闲度假庄园外,其余板块已成一定规模,逐渐进入受益“黄金期”。
旅游综合开发已成为井陉县推动贫困地区整体脱贫的“利器”。目前,全县318个行政村中有五分之一的村吃上了旅游饭,这些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曾经或现在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数以万计的贫困人口借助旅游业走上了致富路。
同时,旅游综合开发也使以往逐渐消失的很多村落变成了美丽乡村、世外桃源。地处井陉南部深山区的南寺掌村就是其中一个。行走在这个小山村,硬化、绿化的街道,高杆太阳能路灯,一座座两层小楼,穿戴时尚的青年男女……看到眼前景象,谁又能想到这里十多年前还是“炉灰巷红石墙,不见娶媳妇,只见嫁姑娘,到了冬天没事干,一群光棍晒太阳”的省级贫困村。
“以前外出打工的打工、搬走的搬走,登记在册的106户、360多口人,常年在村里的也就百八十人,其中光棍还占了一半。”南寺掌村党支部书记张宝贵说,自打开发锦山生态旅游后,不仅搬出去的人搬了回来,还有6户市民来这儿盖起了小别墅,全村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成了旅游公司的职工。现在常年在村居住的有五六百人,农家院已发展到42户。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