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企业报道 > 正文

“华丽开屏”的背后——记坚守安全一线的“老炮儿”班组

来源: 环渤海财经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环渤海财经网邢台讯(通讯员 何卫东 张瑞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力工业蓬勃发展,他们成了人人眼中羡慕的“电厂人”。

如今,岁月如梭,他们成了一直坚守一线的电厂“老炮儿”。沙河电厂锅炉检修分公司炉二班(以下简称炉二班)是一个平均年龄46岁的基层班组,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也有没43岁,其中4名女工。他们中大多数都已在电厂干了二三十年,噪音、煤灰、登高、爬低是他们的常用词。加班熬夜,攀爬高耸框架楼、出入密不透风的炉膛、风机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三天三夜

5月12日,正值巡检时间,炉二班的孙玉顺、赵文亚正在对11号锅炉的112号、113号磨煤机做日常巡查。

赵文亚走到113号磨煤机前停了一下,将手放到磨煤机旁一个方形机箱上,不时还将耳朵贴近听一听,然后又走到喷油装置控制柜前,查看喷油时间、喷风时间、延时时间。

同一时间,孙玉顺正猫着腰,在约1.5米深的地下磨煤机润滑油站,拿着手电筒一个管道一个管道做排渗检查……

机房里,磨煤机巨大的轰鸣声充斥耳膜,从脚底开始不断传来的抖动让初次走机房的人感到惶恐不安。

让炉二班记忆最深刻的是去年11月的一次抢修,那次抢修持续了三天三夜。

出故障的是一台引风机。引风机的抢修是辅机设备中危险系数最高的抢修之一。即便在采取措施之后,风机内温度也高达六七十度,空气稀薄、闷热并伴有大量灰尘,进去检修必须背上呼吸器。

那天班组巡检人员发现设备异常后,立即汇报给班长张国宾,情况紧急,张国宾第一时间带人赶到现场。陈玉东、马胜利一行人赶紧背上工具,投入到抢修中。张国宾临时将班组人员调整为“两班倒”,这也意味着每位员工每天将工作12小时。

进入引风机首先要穿过四道人孔门,每道人孔门直径不足50公分,只能背上呼吸器一个一个爬进去,轮番作业。

“感觉要窒息了一样,特别憋气、胸闷。在炉二班,平日里钻人孔门最多的就是马胜利。他说,密闭的风机腔内空间狭小,抢修作业的时候根本直不起腰来,只能趴着、蜷着。

技术员张毅文说,风机内空间直径仅1.5米左右,由于持续不下的高温,呛人的煤烟味,即使做好防护措施,工人们最多待七八分钟就得出来透气,“每次爬出来衣服都湿透了。”

抢修进行到一半,开始下起了雨。紧张的抢修让员工体力、精神不断消耗。张国宾一直在抢修现场盯着,心里绷着一根弦。

忙完一天白班的马胜利回到家也“不踏实,睡不好觉。”本该早上8点换班的他,第二天凌晨5点半就又赶到了抢修现场。

就这样你出我进,你进我出,人歇活不歇。炉二班围着这台引风机钻进钻出连轴转了三天三夜。

在那次抢修中,张国宾几乎没有合过眼,大组长陈玉东啥事儿都往前冲着干,班里年纪最大56岁的赵玉玺熬了两个大夜班……

明察秋毫

“老炮儿”班组人员少、年龄偏大,应对日常检修、维护还能“吃得开”,一旦出现大修、抢修,他们就会觉得非常吃力。

令人欣慰的是,平日里大修、抢修并不是常态。深知班组优劣势的炉二班格外注重细节,提前预防。像平日设备的消缺、巡检、维护等基础工作做得认认真真、踏踏实实。

尤其是47岁的班长张国宾,平日里“最严厉”“没笑脸”,也是班组里最“明察秋毫”的人。

在新年刚过的一次早会上,张国宾布置完工作后特意把大家多留了几分钟:“早上,我去现场检查,看到101号磨煤机入口的地面上清扫得很干净,也没留下漏粉的痕迹,但空气中仍感觉到飘浮着细细的煤粉,巡检人员应该对该区域设备仔细检查!”

会一开完,孙玉顺、马胜利立马换上工装赶了过去。

路上两人就寻思:越是轻微的漏粉越不容易查找,是运行调整制粉系统负压小,还是入口回粉管漏粉?是入口防爆门不严,还是端盖螺丝有松动……带着疑问,二人系好安全带,爬上架子,一个设备一个设备、一根管道一根管道、一个阀门一个阀门地排查。

转到回粉管上,经过上、下、左、右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了漏粉之处,二人立马采取了措施,避免了缺陷的进一步扩大。

“不光做到‘听和看’,还要做到‘闻和摸’,将相同的设备放在一起做对比,只要发现有轻微的异常变化,都决不能放过。”张国宾说。

小家大家

相比工作上的坚守,像炉二班这样的“电厂人”对于家庭的付出显得有些“寡淡”。

这15个或“不惑”或“知天命”的班组员工中,有的从父辈就在为这个电厂出力,还有的在这个电厂成了家。

郑峰花就是电厂里从“小家”之一。她和爱人都是电厂的基层员工,她在炉二班,丈夫在沙河电厂。每年电厂检修时,都是夫妻二人最忙的时候。

“去年10月份大修时,经常两三天都碰不着面,有时候两人一起上班、下班,但也不怎么说话。”郑峰花说,那段时间他们基本上“回到家往沙发上一瘫,有时简单吃点饭就休息了。”

对于郑峰花这种“双职工”家庭,最有感触、最有发言权的要属他们的儿子刘东凯。

“从小到大都在抱怨。小时候妈妈一走,我就哭。”刘东凯回忆,那时候他经常脖子里挂把钥匙,自己在家玩儿,在他的印象里,父母经常在加班,一般的节日都不怎么过,甚至有一次连自己的生日都忘记了。

“大多数时候都是妈妈做好早饭就走了,中午自己再把凉饭热一热。我现在特别会做饭,可能也有这个原因吧,呵呵。”如今刚上大一的刘东凯已经可以坦然去看待父母的工作了,不再抱怨,因为他知道父母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的辛苦。

在马胜利办公桌的左上角有这样几句话:“一个家不需要太大的地方,一个家不需要有太多的积蓄,中要有你,有我们,平平安安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这份安全寄语是马胜利的儿子写的,压在玻璃板下,已有两三年,平平整整,每次工作前,马胜利都会看一眼。

“家里两个男孩,从小到大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就是父亲。”马胜利大儿子马杰说,如今刚22岁的他已经在石家庄工作了四年,他的心愿就是自己努力挣钱,帮父亲减轻负担,“等父亲退休了,让他在家玩玩电脑,养养狗。”

在炉二班,默默付出的人还有很多很多,陈玉东、孙玉顺是凡事都抢着干的“操心大哥”,路世军是总能第一个赶到现场的“快枪手”,张毅文是“一专多能”的“技术控”……

说起张国宾带领的炉二班,公司安全环保部主任卢秋明说:“把工作交给他们很放心。”

“说到底,‘本质安全’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安全管理来源于基层,还要靠基层去落实。”卢秋明说,公司向来重视班组安全建设,对班组,未来的管理也会更加细化。为此,公司专为班组管理制定了“班组安全建设(暂行)规定》。“《暂行规定》就是根据一线班组生产中反映上来的问题修订的,之所以叫‘暂行’,就是想着以后根据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完善。”卢秋明说,公司对管理是宏观把控,所有制度最终落实还在班组,无论看企业对标还是经济效益,隐含的还是“安全第一”。

截至2016年5月16日,炉二班创造了连续安全生产5645天(15年)的历史最高纪录,而“安全第一”的“基石”就是靠炉二班,这些四五十岁年纪还依然坚守安全一线的“老炮儿”。

责任编辑:白岚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