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日,新华都实业集团创办人及董事长、福建省发树慈善基金会(原福建新华都慈善基金会)创始人陈发树宣布向北京大学捐赠1亿元,用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国发院”)进行经济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新华都商学院与其教育合作。这是热心教育的陈发树董事长继2010年1月捐资5亿元成立新华都商学院后的又一次大手笔捐赠。
在捐赠仪式上,陈发树提到这次捐赠1亿元只是一个开始,后续会和国发院长期合作。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席朱善璐在捐赠仪式上说:“陈发树先生对教育的热望和对推动教育事业的人文精神让人感动。”他认为,“这种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已经超越了捐赠的行为和金钱。”
陈发树董事长这次捐赠的缘起是什么?今后将给双方带来何种机遇和合作?捐赠仪式结束后,一直低调行事的陈发树董事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分享了自己捐资支持教育事业的心路历程以及自己对慈善事业的坚守和教育理想。
与林毅夫教授的一拍即合
从今年春节后初次见面,到5月2日正式签约前,陈发树董事长和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在2个半月内,会面了五次。一位是经济学大咖,一位是商界巨子,两人因着共同的教育理想,一见如故,并携手准备谱写新的合作传奇。
国发院院长姚洋见证了陈发树和林毅夫的第一次正式会面。那是猴年新春刚过,陈发树董事长第一次到国发院会谈。开始前,工作人员播放了一个国发院承泽园新校区规划的PPT。看完后,陈发树就提出,马上去工地看看。“回来的路上,他很兴奋,当时就有意要支持我们。我们做事比较踏实,这也是陈发树先生欣赏我们的地方”。姚洋回忆道。
而陈发树董事长则坦陈道,“新华都商学院从2013年以来,每年都举办诺奖峰会。前三届中,林毅夫教授出席了两届并担任主讲嘉宾,给予峰会很大支持。”谈及此,陈发树董事长说:“林教授很忙,但是他很早就想为新华都商学院做一些事情。”于是在春节后这次会面时,当陈发树董事长谈到新华都商学院与国发院的合作构想时,林毅夫教授表示很感兴趣。“他从台湾过来,参与国发院的构建,是创始人。我虽然只读了四年书,也捐资创办了新华都商学院,是创办者。所以我们一见如故。”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属于开创者,“而且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所以一拍即合”,新华都商学院理事长何志毅教授说。这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联手培养未来中国自己的诺贝尔奖得主!
在陈发树董事长的理念里,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产生不了研究经济问题的中国自己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岂不是笑话?这个愿景,可能在旁人看来有点“天方夜谭”,但他坚信“做和不去做,结果是不一样的”。他说自己不是中国财富最多的人,但他对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应该是比较突出的。他希望先带个头,与国发院搭建好这个平台,再动员整个社会共同来参与,从而实现这似乎遥不可及的“梦想”。
所以,他表示非常看好与北京大学国发院的合作。“我相信,一个是国家知名的智库,一个是机制最活的商学院,如果能合作好,一定能在教育领域成为合作典范。”
是慈善家,更是有教育情怀的实践者
1961年10月25日,陈发树出生在福建安溪县祥华乡福洋村,从小家境贫寒,小学只读了四年级。13岁,他不得已外出谋生,后来创业从事日杂零售,再后来进军百货,入股矿业。
凭借自己独到的经营眼光,他涉足诸多行业,书写了如今的商界神话。2010年,他个人名下资产突破200亿元。一贯主张“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他,于2009年10月在北京宣布成立福建新华都慈善基金会,捐出个人所持有、市值高达83亿元的流通股股票,占其个人资产的45%。
2010年1月,新华都慈善基金向闽江学院捐资5亿元,创建新华都商学院,并聘请诺贝尔奖得主担任院长。而这距离福建新华都慈善基金会成立仅仅过去了半年,这笔捐赠也成为当年国内民企单笔最大的捐资办学项目。
陈发树董事长捐资5亿元创建新华都商学院(2010.1.20)
在采访中,他也提到,办学不是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能做好的,而是需要常年坚守的事业。他在“生意”和教育事业之间,一直坚持“教育优先”,因为他深信“办好教育对中国未来是非常有益的,下半辈子要以慈善优先,准备长期支持教育事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提到,有一天同时要参加好几场重要活动,有政府官员约见,有重要的生意的谈判,有代表新华都商学院捐赠人的答辩活动,但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对陈发树而言,他现在的方式方法,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慈善捐赠,因为他不仅为教育提供财务支持,而且尽其所能参与其中。比如,在新华都商学院创办期间,他就力邀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埃德蒙·费尔普斯教授作为院长前来执掌。在他的发心感召下,学院创办伊始,就致力于让生活并不富裕而成绩优异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学院还为本科毕业生提供每人最高30万的全额留学奖学金,为优秀毕业生海外深造提供财务支持。
陈发树董事长(左二)聘请埃德蒙·费尔普斯院长(左三)仪式(2010.4.15)
谈到成立了六年的新华都商学院所取得的成就,他深感自豪。“从2010年到现在,平均每届有18%的本科学生升入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我们已经有60多名本科毕业生已经在国外或即将踏入海外一流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南加州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诺丁汉大学、约克大学、苏黎世大学、莫纳什大学、麦考瑞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陈发树董事长为优秀的本科毕业生颁发留学资助基金(2015.6.28)
除了学院的本科项目,创业MBA项目也让这位白手起家的创业家颇为骄傲。“这是国务院学位办授予的唯一一个创业方向的项目。我们培养的创业学生中,有的两年前入学时公司估值6000万元,现在市值已经增长到42亿。我们新建的学院大楼,也被评为‘鲁班奖’”。
慈善,再难也要做下去
高尔基曾说:“苦难是最好的大学”。在陈发树董事长看来,“在苦难中,是能产生火花的。” 他个人的奋斗史,就是对此很好的佐证。而在苦难中不断生发出来的志向,则一步步激励他、引导他去探寻人生的高度。
如今在做慈善的这条路行走了多年,他有了很深的感触,“我这一生中,觉得做企业难,做投资难,但要做好慈善是难上加难。慈善不是简单的投钱盖栋大楼这么简单,要做到社会都认可是很难的。”
的确,曾经在股权捐赠的慈善道路上,不成熟的舆论环境、滞后的体制桎梏,一度让陈发树董事长陷入尴尬的境地。如今谈及此事,他却表示理解,“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各种声音,碰到各种问题,这反而会让我约束自己。所以我从来没觉得质疑是一件坏事,而是推动我不断进步。有人做,总比没人做好。而且现实社会里,好人永远要比坏人多。大家形成合力,就会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内心笃定的陈发树董事长,面对社会上种种非议以及新华都商学院创办中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他从来没有悲观失望。何志毅理事长评价道:“他不仅仅是捐钱,而是深度参与到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我们都知道,中国教育其实有很多需要变革和提升的地方,而捐资参与其间,一定能体会到个中的矛盾和冲突,但他从来都是孜孜不倦,没有动摇过初心。”
陈发树董事长对自己的慈善探索,也是充满自信。应邀参加巴菲特和盖茨来中国那场著名的慈善晚宴时,他主动上台介绍他的慈善实践,他认为所捐资创办的新华都商学院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家慈善实践的成功典范,当即获得巴菲特和盖茨的首肯。他深感这件事和他今天被授予北大校董一样,都是对他行进在慈善路上的最大肯定。
如今陈发树董事长的志向,已经瞄准了“培养中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远大目标。这恰是本次捐赠的初心所在,也是他和林毅夫教授的共同愿景。他说,自己很早就想好这个目标,虽然现在还有一些距离,但他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次捐赠,我不是仅仅打算建教学楼、请一位老师,而是我下半辈子甚至是两代人准备长期坚持做的一件事的开始。所以,我今天把孩子们都带来了。”
是啊,陈发树董事长这种对于教育的大爱,已经超越了一名慈善家的范畴,是根植于骨子里的教育情怀的持续发酵。正因为他小时候因为家贫而过早辍学、长大后天天梦到读书,所以让他对教育有了一份刻骨铭心的渴望。而今,他通过捐赠教育事业,不仅帮助更多贫寒家庭的孩子大胆追逐人生的远大理想,而且为中国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添砖加瓦,助上一臂之力。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