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力 通讯员 徐亦达
7月的内蒙古,芳草碧连天,北京能源集团五间房发电项目正抓紧施工。“锡林郭勒大草原在别人眼里是景点,在我们眼里只是工地。”京能锡林发电总公司经理刘春晓告诉记者,“受自然环境等影响,这里全年施工期限不足5个月,所以我们必须加快生产进度,力保项目在2017年按期投产,煤从空中走,电送北京城。”
北京内蒙古区域合作走过了第20个年头,如今内蒙古已成为北京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盘点北京与内蒙古区域合作20年来的成就,不仅电力方面已经投产、在筹在建项目15个,双方在农牧业、人才交流、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都开展了深层次合作。北京市将乌兰察布农畜产品纳入政府储备,与赤峰市签订了《保障冬季首都市场蔬菜供应合作协议》;北京挑选出三批122名、内蒙古挑选四批176名干部交换挂职;北京56家三级医院与内蒙古122家旗县级医院建立了支援协作关系;内蒙古100所中小学与北京开展结对“手拉手”活动。在科技领域,北京先后向内蒙古转移了20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北京内蒙古高科技孵化器”成为两地科技合作的标志性工程,目前累计入驻、入孵企业400多家。
在来内蒙古赤峰市挂职的北京干部的帮助下,当地构建起“品质赤峰”平台,该平台集标准化生产、第三方追溯、品牌联合会于一身,提高了农畜产品的附加值,满足北京对绿色安全食品需求。如今,“品质赤峰”累计整合1200余家合作社,辐射农牧民20万人,拥有土地150万亩、牲畜350万头。
由对口帮扶破题,到全面互补交流,北京内蒙古区域合作站在新的起点上。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北京市支援合作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共同谋划两地合作“十三五”框架:交通要道相连,构建现代化快速立体交通网络。能源通道相连,提升清洁能源输送保障能力。科技合作,推动北京高水平产业向内蒙古转移。开放合作,联合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
两地合作不断深化,北京内蒙古合作首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落地。铁路方面,张呼客运专线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该项目已于6月22日进入全面铺轨阶段,建成后将与在建的京张高铁连接,形成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进京的快速客运通道。公路方面,已建成的锡林浩特—北京、赤峰—北京两条高速公路,构建了北京通往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快速公路网。特色旅游方面,北京市将内蒙古纳入到“9+10”区域旅游合作联盟,两地企业联手打造了“乌兰察布草原文化游”“克什克腾号”草原旅游专列品牌。
偏远乡村引来“金凤凰”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4日电 (记者彭源) 北京与内蒙古合作,致力于贫困地区“减贫脱帽”的精准化产业帮扶。今年,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吐乡苏泗汰村村民韩显林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在帮扶资金的支持下,他朝思暮想的蔬菜大棚终于建成。温暖、湿润的大棚内,挂着水珠的黄瓜与西红柿已经成熟,韩显林一边忙着采摘一边说:“近14万元的大棚和附属设施我自己只掏4万元就建成了,赶上行情好,一年就能收回成本。”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蔬菜大棚,在苏泗汰村共建设了80多个,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而帮扶项目不止于此,村里还集中建设了36座300平方米的标准化羊圈,肉羊存栏量达到5600多只。
十二吐乡乡长谢艳丽感慨地说,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产业支撑,与北京合作为偏远落后的乡村引来了“金凤凰”,以苏泗汰村为例,仅3年时间人均纯收入就翻了一番。
内蒙古发改委副主任柯永果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双方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对口帮扶,使重点地区全面脱贫,推动北京高水平工业产业向内蒙古转移,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对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