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
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古时候,扇子又名“摇风”“凉友”,所谓“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是古代消暑最常用器具。
在西汉,京城长安有位能工巧匠丁缓,把7个一丈长(3.33米)的大轮连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轮扇”。《西京杂记》记载,这把扇子“一人运之,满堂寒颤。”一个人操纵,可以让满厅堂的人都感到凉爽。
扇子的盛行是在明清。其种类繁多,有折扇、竹扇、绢扇、羽扇、葵扇等不一而足。后来,折扇还流传到欧洲,成为西方贵妇们喜爱的把玩之物。
摇扇是一种需要手指、腕和肩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的上肢运动。盛夏时节,老年人经常摇扇纳凉,正是锻炼上肢、关节、肌肉的好机会。老年人夏日摇扇多用左手,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血管疾病的发生。
瓷枕
瓷枕的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透风,四周能透气,加之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睡上去“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
瓷枕中数北宋定窑孩儿枕最为罕见,一小儿头枕双臂,俯卧床榻,样子十分憨态可掬。据说,乾隆皇帝就非常钟爱孩儿枕,有一次得到了一件孩儿枕后,诗兴大发,题了一首诗:“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就存有一件精美的瓷白孩儿枕。
凉席
古人常用的凉席,一般是藤、苇、竹等编织而成的,最昂贵的是象牙席。据说汉武帝时,曾经以象牙簟赐给宠妃李夫人。还有一种丝绢编织的凉席,在南朝梁人刘孝仪的形容中,使用时会觉得夏室已寒,想穿上冬天的裘袄,即便室外炎热如沸,也用不着扇子。
竹夫人
苏东坡一日调侃佛印:“你有妻子没?”佛印笑答:“有,两个。”东坡大惊,佛印笑着解释:“我夏天拥抱‘竹夫人’,冬日怀揣‘汤婆子’。可不是两个妻子?”苏东坡听后大笑。
佛印说的“竹夫人”是一种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长约1米,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工匠还会在竹夫人内放两个小球,能增加弹性,还能在滚动中去糙,保持清洁,且十分好玩。
竹夫人在旧时江南一带很受欢迎,夏日置于床上,能休憩手足,可相拥而眠,或夹于膝间以求清凉。即便大汗淋漓,竹篾生出的沁凉,也能将汗意一点点褪去。以“夫人”唤之,正是看中它清凉解意,所谓“红袖添香也添凉”吧。讲究的人家,还会在中间搁些薄荷、栀子花、茉莉花等解乏提神的香草,拥着入眠格外香芬甜美,所以它还有“百花娘子”的雅称。
龙皮
有一年夏天,唐宣宗召翰林学士韦澳、孙宏进宫,这俩人顶着酷热见到宣宗,行礼后刚一坐下,顿觉寒气逼人。原来是宣宗使人悬挂“龙皮”于亭中,可保持亭内凉温,龙皮的透气性还能使室内空气清爽。而这“龙皮”,就是蟒蛇皮!
半臂装
据考证,魏晋前,夏日里男人爱打赤膊,女人则喜欢穿“开裆裤”。这种“开裆裤”并非单穿,古人外着深衣(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里面则多穿胫衣。胫衣可看作是裤子的雏形,但只有裤管,没有裤裆。由于这样的着装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过河否则古人不会轻易提起下裳。
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装”和“袒胸装”深受女性青睐。半臂装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当时相当前卫。而比半臂装更大胆的,则是袒胸装。张艺谋执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里所谓的“爆乳装”,其设计灵感其实就是源于唐朝的袒胸装。
冰块
古代没有电冰箱,古人就用冰窖来贮存冰块。据悉,这种奢华的避暑方式最早出现在周代,当时只有官府才有。
一般来说,官府在头年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来时,便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或者白雪,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其制冷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而且不消耗能源,不污染环境。
到明清时期,这种用冰块避暑的方式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时,官民都会大量用冰,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
汤饼
饮食避暑从汉代就开始了。据《荆楚岁时记》载:“伏日进汤饼,名为消恶”。古人习惯称暑气为恶气,避恶就是指消暑。“汤饼”是一种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诚然汤饼本身不是清凉食品,但在夏天吃热气腾腾的汤饼时却能出一身大汗,从而带走体内大量热能。所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消暑措施。
汤药
中药消暑历史悠久,中医古籍记载,服用藿香、甘草、金银花等中药汤剂有利于预防中暑和感冒。藿香正气、清暑益气等方剂都是经典的消暑汤药。
对现代人来说,除天气原因,吹空调吃冷饮洗冷水澡等人工降温方式,也会导致暑、寒、湿等邪气伤人,出现暑热头晕、热伤风、肠胃不适等疾病。而藿香正气方剂中含有藿香、厚朴等挥发性药物,能挥散掉体内的湿气、热气,让五脏六腑运行正常,不但能防暑除湿,治疗暑热引起的头昏、乏力等症状,还能轻松解决生冷油腻食物引起的肠胃“急”病。
明清以来,老百姓消夏避暑最盛行吃莲子汤。中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具有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饮莲子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中老年人食用,轻身益气,令人强健。
在清朝,有人煎熬苏叶、藿叶、甘草等汤,称之为暑汤,并在街上出售。这里的“苏叶”,即紫苏叶,中医学认为紫苏性温、味辛、发表散寒、理气宽中、化痰止咳。中老年跟儿童夏日饮苏叶汤,则有健脾补中的功效。
茶茗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被誉为茶之“亚圣”的卢仝tóng,在茶诗中说茶有“发轻汗”“肌骨清”“两腋习习清风生”的解暑去热之功效。而苏州人暑天则喜欢喝凉茶。
冷饮
春秋末期,在诸侯的宴席上已出现了冰镇米酒。唐代时出现了专业的“冰商”,他们冬天藏冰,夏天拿出来卖。杜甫有诗云:“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宋代冷饮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们把各种水果汁、牛奶、冰块、菊花等混合调制成冰冻的饮品,称之为“冰酪”,马可·波罗将制作方法带回欧洲,改良后制出了今天常吃的“冰淇凌”。
在清朝宫廷中,消暑冷饮的种类就有很多了,冷饮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莲子雪耳羹、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料制成,冰镇后吃起来绝对爽口。
深井
曹操当年在邺城建造大冷库“冰井台”,挖深井采集冷气,即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深井,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宜人。
在保存下来的明清古民居中,常能看到这种“土制空调”。如在安徽皖南古民居中,大户人家的厅室里就有这样的“空调井”。而且,其妙处多多,除了可以给房间降温,还可作为地下“冰箱”,将食品放进井内保鲜、冷藏。
还有一种方法,在厅室内埋置陶缸,形成陶井,夏天将冰块放置其中,以降温。这种陶井,更像不可移动的冷柜。这种降温办法,1950年考古发掘秦汉宫廷遗址时已有发现,可见历史很悠久。
凉屋
唐朝的宫廷就建有夏天避暑的凉殿,在凉殿中央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用扇轮转摇,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
后来发展到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目的。到了宋代,除了皇宫之内,高官显贵们也纷纷建立起私家避暑“凉屋”,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在享受清凉时,同时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开轩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所描绘的度夏景致。“开轩”而可“卧闲敞”,可见古人爱吹自然风,不仅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而是自然风确实能带来真正的凉爽。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空调器的时代,办公室、居室、汽车里等全都有空调。然而空调器是以自然界排放热量为代价,为某个局部空间输送凉爽的。结果便是,虽然我们有空调,但我们依然很燥热。而电风扇的风始终来源于室内,不会带来较新鲜的空气,故不及天然风令人舒服。吹一段时间,人的汗液吹干了,但感觉不到凉爽,更不用说阻碍人体正常汗液排出的空调了。所以夏天尽量少开空调,打开窗户,让风流动起来,该出汗就出汗,在最自然的风中获得最舒适的状态。
弈棋
有一首古诗曰:“对奕林荫下,存亡楚汉争。茗甘何晓味,烟灼哪知疼?人静无蝉噪,沉思任鸟鸣。相拼忘万事,忽见满天星。”下棋下到情深处,火灼了身体都不知道疼;随着棋局的变化,那夏日的热焰早消失得无影无踪。
垂钓
明代李明珍指出,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暑天炎热的气候往往使人烦闷、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钓钓鱼是不错的选择。
古人云:“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夏天来到水库、池塘边,在繁茂的树荫下,清风吹拂,听林中蝉鸣,看水中鱼跃……寻得这愉悦和宁静,自然心地清凉,非常惬意!
高楼
楼高风大,再加上林木掩映,有不错的避暑效果。唐诗人姚合的一首诗写出了身居高楼赏景消暑的妙趣:“避暑高楼上,平湖望不穷。鸟穿山色去,人歇树阴中。”
水亭
炎夏烈日当空灼。在“火轮杲杲(gǎogǎo)悬中天,下铄大地生青烟”的环境中,若能临水亭榭,荷花池畔,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呢?
喜欢在水亭之中纳凉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吟咏出这样的诗句:“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岸上是青竹,池中是红莲;举目环望,清风徐来,暑热顿去。
山林
绿树葱茏,万木荫蓊的山中俨然天然空调世界。山中树茂林密,成了古人纳凉的好去处。元代释英的《山中景》诗云:“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城镇人口稠密,赤日如烤。而山中树木青翠,阴凉风爽,两相比较,恍若凉热两世界。
心静
白居易曾写诗:“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他的意思是,心房就是禅房,暑热虽在,但只要心静身体就凉快。所以他的消暑办法就是:静坐,坐到“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古代先贤们深知“烦夏莫如赏夏”,这种境界确实值得现代人借鉴。清心静气,心平气和,不只是一种避暑的方式,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