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峻峰 通讯员胡振彤)今年以来,辛集市围绕脱贫目标,坚持“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扶精准,重点扶、扶重点,整体扶、扶整体,长远扶、扶长远”的工作方针,创新扶贫机制,转变扶贫方式,突出精准发力,积极实施各项扶贫攻坚措施。
辛集市现有贫困户3609户、8981人。为了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辛集市针对“老弱病残智障”的贫困人口,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健康扶贫。组织开展“医疗健康扶贫义诊活动”。组织1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抽调卫生系统精干力量,为农村因病致贫人员现场提供疾病诊查诊断、治疗用药指导、健康知识咨询等免费医疗服务,对因身体原因不能到现场的贫困患者,组织医生开展入户义诊。为1900余人次患有慢性病或需要大病医疗救助的贫困人员提供了义诊咨询服务,为110多名贫困患者开展入户义诊,累计减免检查检验费用4.6万多元。该市卫计局严格按照“村级调查填表、乡级核实录入、县级审核上传”的要求,按时完成了全市6631人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建档立卡调查工作,做好农村因病致贫人员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工作。
产业扶贫。借鉴外地经验,研究出台了《扶贫产业项目申报验收报账管理办法》,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验收一批、报账一批、资金拨付一批。财政、审计部门全程监督资金使用,各贫困户的扶贫产业项目补贴资金全部通过“一卡通”账号直接拨付到贫困户手中,确保专款专用。
组织土地流转,使贫困户获得资产性收入。把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企业流转,农民通过培训到企业打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收入、打工收入和企业分红,提高农民收入。该市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884家,根据合作社发展需求和贫困户缺少劳动能力的实际情况,组织了土地有序流转。
利用传统优势,开展种养加产业扶贫。各乡镇组织人员根据家庭情况与村委会、贫困户协商议定扶贫计划。截至目前,各乡镇上报扶贫产业项目2185个,涵盖了全部一般贫困户家庭,其中种植业项目856个、养殖业项目777个、手工业项目86个、入股入社项目312个,其他项目154个,总投资1498万元。由村委会提供技术、种苗,组织贫困户开展适合自己能力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生产。
组织企业帮带。支持昊骏光伏能源有限公司通过与信用联社、电网公司协作,采取银行贷款和公司垫付施工费用的形式,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安装一套光伏发电装置,通过逐年电费返还方式偿还贷款和成本,目前公司正在与各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张古庄镇张古庄村依靠土地流转成立方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56个蔬菜大棚。村两委积极牵线搭桥,为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安排合适工作,既解决了农企劳动力之需,又为贫困户增加了收入。
争取资金入股企业,实现可持续扶贫。面对贫困户和农企发展的资金困难,马庄乡马庄村村两委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采取自愿入股的办法,组织贫困户用争取到的资金投资蘑菇厂、建设蘑菇大棚。新建的3个大棚由蘑菇厂管理,入股的贫困户年底分红。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以到蘑菇厂打工。这样把“死钱”变为了“活钱”,使贫困户能够持续获得收入。
科技脱贫。指导各乡村从贫困家庭中筛选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初、高中辍学年轻人,进行农业应用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复合型新型农民,增长增收致富的本领。市老促会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基地和先进农业技术示范基地,组织贫困群众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和贫困农民的种养能力。同时,该市还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建立特色农副土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发展农村电子商务300余家,带动了贫困人口就业。
兜底脱贫。落实“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有进有出”管理机制。根据入户核查的家庭收入情况,对有一定收入的低保家庭按照人数足额补差到位;对无劳动能力、无任何收入的低保家庭,按照该市的低保标准实施全额补差。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