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刘翔、康立坤 记者周万良)渤海新区改革创新推行工作落实、选任引智、长效融资、协调联动、社会管理五项机制,有效破除制约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振了率先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汇聚了建设沿海强区、壮美港城的强大合力,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逆势上扬。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8.5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2.5亿,全部财政收入71.1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黄骅港吞吐量完成1.63亿吨,多项指标领跑沧州各县市区。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手续办理便捷化。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省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局,将涉及11个部门的122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划转,实现了“一口对外、一章审批”。行政许可事项由法定期限20天变为5天办结;一般审批由至少48小时压缩到3小时以内。开通了政务服务网上审批、手续并联办理、先照后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等审批绿色通道,实行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举措,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严格的“月评窗口单位、季评职能部门”制度,把行政审批服务质量交给市场主体去评价打分,监督“倒置”,集中“亮牌”,加快审批意识向服务意识、监管意识向保障意识转变。目前,正在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成立了项目服务中心和重点办,实行项目前期全程代办、项目建设全程帮扶机制,做到“企业张嘴、干部跑腿,企业点菜、政府端菜”,有效提升了投资者对发展环境的信任度和满意率。今年前八个月,全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350家,总量突破3万家,同比增长25%。
深化招商机制改革,实现协同发展精准化。搞好精准对接、专业招商,初步建立了汽车、科创、生物医药等六大领域产业体系,累计承接京津项目208个,总投资2083亿元。其中,按照“共建共享共管”模式,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先行先试,在国内首开“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实现了北京药企异地延伸监管。现签约入园北京药企65家,年内将达到80家;开工建设20家,年内将达到30家,累计纳税突破1400万元。对此,新华通讯社给予专题报道。另外,积极探索引智招商,引进21名挂职清华博士后和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制药及精细化工领域专家,引入8所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以技术和资源优势助力开放招商。协同发展的迅速突破有效带动和活跃了开放招商全局,美国AP、美国嘉吉等国内外500强企业先后落户,今年以来,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达501个,同比增长359%,已突破年初确定的500个任务目标。
深化考评机制改革,实现干部评价数量化。立足现有体制,按照全省县域经济增比进位要求,围绕激发各方热情、发挥整体优势,积极改革工作考评机制,围绕项目建设、开放招商等“七大攻坚行动”,严格“四个干”跟踪问效,每月对主要经济指标、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打分排队,每季对各单位进行点评问责,变全年一次考核为过程考核,变多项考核为重点考核,变人为考核为客观排队,有力保障了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今年前三季度安排的448项重点工作,按期落实率达到78%。同时,在对工作排队的同时,改革选人用人制度,对干部考评排队,突出一线用人标准,建立后备干部制度,切实在工作主战场上发现、考察和使用干部。同时,严格末位淘汰,对综合考评处于末位的干部,第一年亮“黄牌”,第二年坚决亮“红牌”,有效解决“为官不为”问题。对此,《人民日报》以《红色引擎牵引发展动车》为题进行了专门报道。今年前八个月,全区完成全部财政收入71.2亿元,同比增长22.6%,占到沧州市总量的21%;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5亿元,同比增长28.3%,占到沧州市总量的2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8.5亿元,同比增长16.9%,占到沧州市总量的29.2%。
深化供给侧改革,实现项目建设市场化。渤海新区基本上没有去产能任务,但经济结构偏重、竞争能力不强的问题却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新区下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补齐发展“短板”,重点是谋划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今年全区谋划和推进了323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总投资近3000亿元。目前,新开工156个,同比增长200%。如围绕海水淡化产业化、循环化发展,建成了国华沧东电厂5万吨海水淡化项目;谋划建设了上海巴安水务、北京首创阿科凌、新华冶金等一批海水淡化项目,切实实现了电厂余热增效、盐场持续发展、企业高质用水的“互利多赢”,全部建成达产后海水淡化总产能将达到35万吨,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依托港口优势,规划建设健康食品产业园,汇聚了美国嘉吉粮油加工、京粮集团、中储粮物流基地、90万头澳洲肉牛加工等一批优质项目。立足沿海特色文化资源,培育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扎实推进了沧海文化景区、南大港湿地休闲旅游、中国北方第一渔村等项目。此外,着眼产业配套和转型升级,启动建设了“十大双创”空间,加快推进了航天长征煤制气、百万吨PX等重大项目,以及碳纳米管、特种机器人、通用航空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服务法制化。在决策管理上,建立了“三问”决策制,做到决策前问需于民、实施中问计于民、完成后问效于民,把服务人民、服务企业的理念根植于工作全程。根据“三问”调查反馈情况,集中开展了大气污染攻坚整治,今年1—8月份,全区空气达标天数119天,同比增加31天,群众满意率提高16%。在社会管理上,推进依法治区。从去年12月份开始,全面打响依法拆违攻坚战役,共拆除违建9436处、近300万平方米,拆除自报违建26处,清理国有土地2.2万亩,实现了“零上访、零事故、零冲突、零钉子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在投融资管理上,抢抓政策机遇,将事关今后五年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放到今明两年集中实施。为确保先期总投资531亿元的257个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探索股权融资、金融租赁等多元融资,相继成立全省首支银政合作产业基金、全市首支银政合作股权投资基金等。总投资147亿元的首批5个PPP项目开工建设,使得社会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在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上,严格过程监督,通过建立周通报制度、设立中介超市、规范招投标管理、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等“八项检查”,推进阳光政务,力促公平公正,进一步擦亮区域风清气正、干净干事的发展品牌。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