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派思燃气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燃气输配和燃气应用领域的上市公司,尽管企业在天然气发电燃气输配领域处于国内优势地位,但出于对市场的敏锐和对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这家公司又把目光投向新能源领域。恰在此时,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经过10年攻关研发的锂硫电池在北京通过成果鉴定,项目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能量密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仅用不到3个月时间,7月15日,派思燃气和大连化物所组建的合资公司宣告成立,双方将从“中试”开始,共同完成产业转化。目前,项目已经进入设备选型阶段,将于明年初投产。届时,大连将成为国内最重要的锂电储能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之一,兴起一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创新电池产业。
大连有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产生大量科技成果。尽管有着近水楼台的优势,但早年由于一些企业不识货或缺乏将实验室技术完善成生产技术的能力,还有一些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缺乏耐心,更加注重“短平快”的科技成果,出现了有些产业化前景较好的科技成果“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这一现象在近年开始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派思燃气一样开始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科技淘宝”。
正大能源(大连)材料有限公司与大连化物所开展战略合作,获得DM-TO工业用催化剂的生产权和销售权,建成世界上第一套年产3000吨DM-TO催化剂的生产装置,为全国DM-TO装置提供高质量催化剂。融科储能、金玛硼业、富鼎碳素、四达等企业通过与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在新材料、储能设备、大飞机部件智能装配等领域成功转化了一批创新成果,站上行业高点。华锐重工、瓦轴集团等企业与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校企合作研究院,解决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近5年,大连企业每年与大工签署的技术合同总额在1.2亿元左右,占学校合同总额的40%。
政府搭“鹊桥”,助力好“姻缘”。近年来,大连市先后成立了“大连洁净能源产业联盟”“大连催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大连理工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等多个合作平台,畅通科企、校企合作渠道。在前不久召开的专交会上,大连市政府与中科院沈阳分院签约共同建设“中国科学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连中心”。中心将每年组织中科院科技成果向大连企业转化不少于10个项目。今年大连市在梳理以往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力度更大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政策措施,在全市优先发展领域支持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扶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