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网播京津冀 > 正文

河北共享经济正蓄势待发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本报记者 宗苗淼

不论网约车前景到底如何,事实上,“资源复用”这种共享经济已经深入民心。昨日,记者从河北双创周了解到,我省的共享经济已“小荷露出尖尖角”——相关专利及创新企业或整装待发,或初入市场。而未来城市的公共空间,也将涌入更多的创新企业,助推共享经济发展。

成果

私家车位错时流动外租

双创周上,“私家车位错时交互利用”的展出引起不少人的关注。这是来自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一项比赛作品,其旨在打造一个便捷、高效、智能、共享、融合的停车数据交互平台。

如今,私家车越来越多,车位难求,车位价格太高,但目前私家车位的重复利用率却很低,许多城市都存在停车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团队和小区物业、业主进行联系,和私家车位业主协商,按意愿在不使用车位的时候将车位对外租赁。物业统一管理,通过线上网络系统,把可租赁的私家车车位在网络平台上按时间租赁收费,通过物联网系统将区域化的车位进行有效的系统控制,能达到车位信息检测、车位数据更新、车位准确定位等及时性强、安全性强、错误率低、自动控制性强的智能物联网系统水平。”

与此同时,一个名为“e停车”的城市智慧停车系统也在展出,这项大赛作品是通过空间传感设备和手机APP客户端组成的一个城市智慧停车服务系统,用来解决当下汽车出行停车难、取车难、缴费慢、车位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

“我在商务楼上班,经常为停车找不到地儿头疼,如果这类系统能上线,我一定会用,单位附近住宅小区的业主开车上班后,我就可以短租他们的停车位了。”毛先生和众多观展者一样,对这项创新发明心生赞叹。“这不仅可以解决停车难,还能使贡献闲置资源的人创收,一举两得。”

落地

城市电动汽车分时共享

共享经济下,我省也有企业创新项目落地。在双创周的一次高峰论坛上,来自一家科技公司的陈曦就与众多专家和创新人士分享了他们公司的《城市电动汽车分时共享项目商业计划书》。在大力治理大气污染的今天,该公司打造了“互联网+租车+新能源汽车”的新模式。

“今年6月我们石家庄金石工业园区开始运营,在前不久的那次机动车限号中,我们园区的8辆车全部租出去了。”这家公司的大股东是河北一家科技公司,就在金石工业园区,其依托园区停车场,布满充电桩,他们的“分时短租”满足了园区内一些员工没有车或车辆限号难出行的需求。

“园区在西边开发区,办公、送公文经常要到东区来,两头跑这一趟,传统方式要么开私家车、要么用企业车,或者需要打车,但打车的时间不能保证,价格也贵。我们每小时租金26元,半日租4小时60元封顶,现在人均一次出行50元左右,而通常打车去东区,60多元是打不住的。”陈曦说,目前其50辆电动汽车分布在石家庄的重点园区和学校,如果冬天空气质量有所下降,将是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的“春天”。

“按照目前情况来看,自身生存已没有太大问题。”陈曦说,目前企业不但在做分时租车,还有平台的输出,目前太原、深圳运用平台发展的情况也不错。

在车辆共享方面,这家创新型企业还在与政府部门和一些大的集团洽谈公务车租赁与旅游租赁。比如公务用车,新能源汽车比燃油车百公里至少省40元,以每年行驶3万公里计算,用车成本至少省1.5万元,同时还减少了碳排放量;在重点旅游目的地,其新能源汽车也在试图进入旅游目的地的公共停车场,做重复租赁或摆渡服务。

展望

创新创业共享经济大有可为

共享经济在为市民带来更多便利和财富的同时,也在节约社会资源。而对资源的“分时复用”,其实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图书馆就是图书资源的复用,分时度假也是对度假酒店的分时复用。“只是在互联网经济下,这些内容依托互联网平台,将这种共享切分得更细、更智能,‘共享经济’切中了市场的痛点。”创客共赢基金创始人、共青团青年创业梦想导师李建军认为,随着产能过剩问题不断出现,共享经济会生根发芽。

“如今人们的传统观念在不断变化,假如我们的分时租房,在平台享受的服务和自家一样,甚至比自家还好,人们的消费观念就会改变。”李建军认为,未来创新企业对共享经济的支撑,将大过政策调整的影响,创新创业企业在寻求共享经济发展机会时,也将大有可为。

现实的情况是,共享经济也正在助力一些中小企业化解困境。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围绕在我们生活周边的共享经济代表,除了移动租车类,还有在线短租、知识分享及家政O2O等几大行业,这也是未来创新、创业的方向。

如在线短租,从2013年起进入中国,目前已成为继移动租车外最受关注的行业。它的发展也如同移动租车发展一样,迅速而疯狂。而知识共享,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也有很多创业人开始搭建知识分享平台,中国的知识、经验分享也正在由免费向付费阶段过渡。家政服务,也将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但目前,我国家政O2O还存在使用频率低、从业人员少且不固定等问题,其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炼。

责任编辑:白岚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