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有一集说的是《人间指南》这本杂志要改版,男主角李东宝要上厕所,想带一本杂志消磨时间,面对着一大堆花花绿绿的杂志无从下手,最后匆匆抓起一本封面最花里胡哨的杂志跑了。这个情节当年只让我觉得好笑,若干年后回想起来,突然觉得其意无穷。它向我们揭示了这样几个关于传播的基本规律:
第一:上厕所时看的东西才是“真爱”(你看在场的各位脸上露出微笑的,都是上厕所时看东西的),这并不丢人啊!这种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特别是不适合阅读的环境下主动选择的文本,虽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但很多时候都是你最喜欢看的、最愿意接受的。
第二:如果谁在上厕所时看尼采和费尔巴哈,要么他是万中无一的绝顶高手,要么他是非正常人类。就是说,生活中的大多数时间,我们普通人都想过得轻松一点,不想活得那么沉重。回归日常的平庸和琐碎后的读者,需要一点浅显易懂、轻松愉悦的信息。
第三,你找不到马桶上的读者,但他会找到你。忠诚的读者与传者之间的牢固关系并不是靠传播手段、传播平台打造成的,而是靠高粘度的内容(那天我去饭馆吃饭,结账的时候服务员说,你只要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号,就给你打个九折,我就扫了,结完账我就果取关了)。在全世界的平面媒体都不景气的今天,美国有一本杂志发行量不仅没降反而上升了很多,全美增速排名第一,他的名字叫《来福客》,是一本专门给来福枪爱好者看的杂志。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读者会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只要你的内容对他足够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有粘度。
那接下来我就要问了:我们这么多企业写的社会责任报告,可曾陪伴着谁进过厕所,并得到深度的阅读吗?(在座的各位,谁蹲马桶的时候带过社会责任报告请举手,请接受我们大家献上的膝盖)那么为什么人家不带着我们的社会责任报告上厕所呢?单纯是因为纸太硬不好用吗?(开个玩笑啊)道理大家都明白,报告不好看嘛!
这个“不好看”有这么几层意思:一是选题上没有非读不可、不读就会造成终身遗憾的必读性;二是话语上使用一套独特的社会责任词汇,让人不明就里;三是内容上没有那么高的粘度,粘不住人家。因此大家看,现在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的议程设置、编码和贴近性上都不是瞄准最广泛的受众的,又谈何“大众传播”?我们现在把报告做成H5、Flash,甚至VR,放到最新的媒介传播平台上,又有什么意义?就好比人人都离不开手机,但把手机红烧了端给人家吃,你烹饪得再色香味俱全,又有谁会吃?
那社会责任报告能做成一本大众读物吗?像《米其林指南》那样,一年卖出7亿本?我认为不能。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CSR信息披露的载体,是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工具,其功能定位是某个利益相关方的窄众读物,是群圈化意识集萃的工具,是组织打造信息共同体的载体,让其直接成为大众传播的内容和文本,是不恰当的;社会责任报告的价值实现其实主要在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范畴,而非大众传播范畴,让其承载大众传播的使命也有点勉为其难。因此,我在此提出一个观点:不应传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该传播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和发布,本身就是在传播企业社会责任,传播这种传播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如果特别想告诉所有人:“我们这本报告写得很认真、很专业、很棒”,那其实是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沼,忘掉了编制报告的初心。
以上观点供大家拍砖,谢谢!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