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次区风筝吸引省文化厅领导来体验
本报记者 康瑞珍
通讯员 解建宝
昨日,为期四天的第三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暨第十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活动在廊坊落下帷幕,本届展会共计217项非遗项目参展,其中,京津两地各25项,河北省167项,活动共吸引12万人参观,现场成交及合同订货3100万元。
217项非遗项目 参展参观人数 达12万
6月9日至12日,值此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由文化部非遗司为支持单位,河北省文化厅、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廊坊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暨第十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活动在廊坊市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第五届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也同期举办。文化部非遗司、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门、廊坊市委、市政府等单位有关领导出席活动。
本届展会主题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共遴选京津冀三地非遗代表性项目217项参展,其中,京津两地各25项,河北省167项。
展会共设13个板块,分别是京津冀传统工艺精品展、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展、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体验区、京津冀文化创意科技展、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品鉴展、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作品展、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文化展、“美丽乡村·都市生活”特色非遗体验、“多彩非遗·美丽京津冀”、民间花会展演、第三届京津冀“京东大鼓书会”、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舞台。
活动共吸引12万人参观,现场成交及合同订货3100万元。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实现双丰收。
紧扣“非遗保护”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哇,这花开得这么灿烂,像真的一样!”在廊坊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展上,几位观众对北京绢花“花儿金”第五代传人金铁铃的手艺赞叹不已。在金铁铃身边以丝绸为材料制作的菊花、玫瑰等各种花栩栩如生,姹紫嫣红、千姿百态,可与真花相媲美;在天津泥人张彩塑展位前,年轻工艺师手下的张骞也不吸引了不少观众围观,甚至咨询想加入学艺行列。同时,在蔚县剪纸、魏县花布染织技艺等展位前,现场传承人的现场展示,同样让观众直观、真切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据介绍,本次活动秉承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贯彻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以“非遗保护活态活力的实践”为理念,以“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以“振兴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为主线,通过丰富多彩的展览展演、交流互鉴、传习体验等活动,突出展示各社会群体的非遗实践活动和非遗知识与技能,让非遗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充分展示出京津冀三地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取得的成果。
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相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三地的文化合作交流、互融互通也逐步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
在成功举办前两届京津冀非遗联展的基础上,此次轮值到河北举办第三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并与河北省民俗文化节联办,品牌效应更加突出,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形式更加多样,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落实、落细、落小的具体实践。
振兴传统工艺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看这个筐,就是小时候家里放馒头或者针头线脑的工具啊!”廊坊市的刘先生驻足在固安柳编展区前感慨万千,一路观赏下来,各式各样的非遗展品触动了他许多儿时的记忆。
据介绍,本届展会是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国办转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具体举措。
按照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精神,正确认识非遗是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前提,在此次活动中把保护传承实践、传承能力、传承环境作为确保非遗生命力的重要理念,使“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众多非遗项目走入寻常百姓家,处处体现“非遗即生活”,让传承人群受益,让广大人民喜欢,真正体现非遗“活态传承”的本质特征。本次活动增强了社区和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持续感。
融入现代展陈技术 创新办展形式
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展会大胆创新活动形式,采用了展陈、体验、展销、表演、观摩等众多种宣传展示手段。
包括天津工艺毛猴、无极剪纸、廊坊安次区五谷粮食画在内的10项非遗传习体验区内座无虚席,小朋友们在技艺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每一个制作步骤,用五谷粮食拼凑出一个个俏皮可爱的喜羊羊,用毛笔画出神情各异的脸谱,用蜡笔填涂出武强年画里的大公鸡……
在非遗数字科技体验区,非遗文化融入iPad、动画片等,其中由石家庄铁道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所”展出的河北民间故事VR体验、游戏体验、剪纸教学互动等数字化非遗体验赚足眼球。参观者在大屏幕面前点读武强年画知识,玩起年画猜灯谜游戏,学习剪纸技术,观看《年画中的传奇》动画连续剧……在这里,非遗文化变得时髦起来。
展会期间,精彩纷呈的演出,别出心裁的创意展示,吸引了大批群众前来。体验和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最有效方式,可现场互动、可零距离触摸、可实地观摩,提高了展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宣传手段多样 扩大非遗影响力
宣传是扩大非遗传承传播影响力最有效的手段。本次展会适应现代生活多元化的特点,采取纸媒、网媒、电视、微信等多种手段进行广泛宣传,特别是“多彩非遗·共筑中国梦”演出的现场直播,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近年来,河北省颁布实施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加大宣传展示力度,扶持和管理并重。一方面提高传承人的传习活动补助资金,一方面施行代表性传承人科学、规范化管理,既保障传承人的权利又督促传承人履行义务。组织开展了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传承示范基地、传播基地、研究基地创建等活动。对年事已高、身体多病的35名国家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记录工程,整体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性非遗保护格局。
对非遗项目来说,要保护传承,需要更大的影响力。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门把握非遗回归现代生活的理念,大范围、多频次举办多种形式的非遗活动,除了秉承传统的“原样”保护传承之外,更借助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技术、活态式体验之力,把非遗文化送达人们的指尖,融入百姓的生活。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