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井陉境内,一个个穿越千年的古村落星罗棋布,浓浓乡愁中藏着久违的感动——一缕缕绵缠的炊烟袅袅升起,与夕阳、晚霞、风融溶在一起,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在鸡鸣狗吠的老屋中,现代人浮躁的、没有着落的身心,一下子着陆了,安静回归到生活的本源……
唐代皂角树
“这棵直径1.2米,身高3米、树龄1400年的皂角树是地都村的形象树、吉祥树,寓意男丁如雄壮的树体,女人似柔美的树枝,老人健康长寿,皂角树旁的一住户名叫段永福,年届百岁有余,是我县8位百岁老人之首,此外,地都村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为全县最多。”作为此次传统村落调查立档的田野调查者之一,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南峪镇文化站站长仇程远从村里的长寿老人给记者讲起地都村。
汉光武帝赐名“帝渡”
古民居鸟瞰图
地都村位于太行东麓、娘子关下,秦皇古驿道穿村而过,东距县城27.5公里,原属山西省,1958年因修建绵右渠大型水利工程而划归河北省井陉县南峪镇辖区。
说起地都村的命名,这里还有一段与驾舟救驾有关的故事。
据仇站长介绍:“在村东断崖上有石刻记载: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刘秀与王莽展开斗争。为了躲避王莽的追击,也为了收拢河北一带的义军,刘秀趁在河北巡访之机,翻山越岭,绕道龙皇沟,娘子关,迂回辗转在井陉三川百岭千道湾与王莽追兵展开了游击战,后又来到现在的地都村对面。当时,绵河水大浪高,阻断了道路。眼瞅后面追兵将至,危急关头,对面忽然漂来一叶扁舟。刘秀大喜过望,搭载小船顺利渡河。这才有了后面的汉光武帝。”
为感念村民的救命之恩,刘秀给这个村子赐名“帝渡”,后来演变成了“地都”。仇站长说:“据村北河神庙碑记记载,唐天宝年间,因“承天军”初建城于此,易名“帝都”,后逐渐演变成“地都”。
建筑上的晋商遗风
地都村是从河北入山西的必经之路,防御城墙等军事遗迹众多。“在地都村南的城墙岭上,有一段春秋中山国长城墙遗址,重修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城墙长1公里,属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重要屏障部分。”仇站长向记者介绍了古长城的基本情况。同时,坦言目前长城处于无人管护状态,维护情况有待改善。
晋阳街鸟瞰图
由于历史上地都村曾隶属山西,建筑有诸多晋商遗风,村中三阁、八庙、二祠堂、30幢古宅精典别致,仇站长向记者讲到目前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宅、古庙都集中在村中间:“连接冀晋两省的晋阳街为秦皇古驿道上的骨干街道,两侧活板插门街坊店铺尚存;整个古民宅建筑为典型的明清二、三、四、五进四合院,坐南朝北,主房明快,厢房对称,有院必有雕;举人院、秀女楼、五进院、新楼院、段家祠堂等26处代表性古民宅。”
三义诚商号与东阁(三官阁)
北阁(临流阁)
西阁(联峰阁)
“三官阁、联峰阁、临流阁三座古阁分布在地都村的东、西、北三个方向,均为石砖木结构,上下两层,上为庙或戏台,下为村门、道路。
三座古阁就如同三道大门。仇站长对记者说:“据村里老人讲述,古时候到了晚上,大门一关,村子就是一座守备森严的城池。”
“刚才讲到的有1400年历史皂角树就在观音寺前,据说当地人曾用来熬制的水洗衣服和洗浴,因此,皮肤柔润,少有杂病。”仇站长介绍到:观音寺始建于唐代,明万历四十二年曾重修观音寺碑,主要是村民祈求人财兴旺、保佑三晋大地。
保护难题在资金缺口
除了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落,地都村还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百项。如地都社火、地都太平车、地都“跑驴”、地都皇纲。民间舞蹈花会节目如扭拉花、打扇鼓、跑旱船、老娘送闺女、送外孙、吹歌会等。民间手艺如面塑、刺绣等。
始于明代的段氏宗祠内院
清务本生号总号院
段和俭故居(3级5进11门四合院)
修缮中的观音寺(始建于唐)
地都村全村人口1800多人,多为段姓,和很多传统古村落不同,在外打工的人并不多,独居老人也不算太多,这与地都村本身经济较为发达有很大关系。
“这里是有‘华北钙都’之称的井陉县碳酸轻钙化工企业创始地。村中的主要工业是碳酸轻钙化工企业,此外汽车运输、物流等服务业经济活跃。”仇站长如是说,这些让地都村成为当地闻名的富裕村,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元代寿藏六面体石幢(生前自己给自己立的墓志铭)
清北京永隆段号一门五宅建筑群
“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后,地都村和一家企业准备联合成立地都古村落保护旅游开发公司,主要开展古村名镇绵河景观旅游项目。”仇站长向记者讲到。据了解,目前地都村保护发展规划正在制作之中,建档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资金,当地政府及村民很珍视传统村落,希望得到各界支持,将地都老建筑完好保存下来,并传承下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