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校园贷”引发的“裸条贷款”“暴力催收”等恶性案件层出不穷,为整治“校园贷”监管部门再出重拳: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6月28日,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网贷机构按期完成业务整改,主动下线校园网贷相关业务产品,暂停发布新的校园网贷业务标的,有序清退校园网贷业务待还余额。
前期整治效果欠佳,高门槛杜绝不正规
其实,对于“校园贷”乱象,监管部门从去年就开始陆续整治,当时的整治原则是分类处置、采取补救措施,包括提供父母等第三方担保等。从整治情况来看,累计已有65家网贷机构退出了校园市场。
不过,监管部门似乎对前期整治效果不太满意。尽管陆续有不少网贷机构退出校园市场谋求转型,但截至去年底,仍有100多家P2P机构从事“校园贷”业务,“校园贷”规模100多亿元,网贷机构就占了一半,其余市场份额被分期业务平台等其他机构瓜分。
之所以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提供“校园贷”业务的机构比较复杂,包括一些没有监管主体的民间机构,风险控制较为困难。
为此,监管部门明确表示,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可见,监管部门正在为校园贷业务确立更高的准入门槛,将高利贷、线下贷款公司及一些不正规的民间放贷机构挡在校园之外。
对拒不整改或超期未完成整改的,要暂停其全部网贷业务
在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大背景下,《通知》规定,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针对存量业务需制定整改计划,明确退出时间。在监管部门看来,互联网金融正处于专项整治阶段,整治合格一家,备案一家。整治中的机构分类不太清晰,不适宜让这些机构拓展校园领域的新业务,以免风险加剧累积。
《通知》还规定,对拒不整改或超期未完成整改的,要暂停其开展的全部网贷业务,依法依规予以关闭或取缔,存在其他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则移交公安、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目前监管对于P2P的校园业务采取“暂停”的做法,那未来是否还有放开的可能?对此,监管部门表态称,要看未来校园贷市场的发展和供给情况以及网贷机构的合规和自身发展情况再说。
校园信贷开正门,银行“正规军”进驻
在校大学生的资金需求是真实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大学毕业求职时资金需求较多,培训、差旅、着装都是求职期间的刚需。因此,在堵歪门的同时需要开正门。监管部门明确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发高校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金融产品,合理设置信贷额度和利率,畅通正规、阳光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
就在《通知》发布的当天,就有多家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表示,已经面向在校大学生推出了消费信贷服务:中国银行推出“校园贷”,额度最高8000元;建设银行推出“金蜜蜂校园快贷”,额度从1000元到5万元不等;招联消费金融公司推出“学生零零花”,贷款额度最高达5000元,还可享受2000元的免息优惠;招行推出大学生闪电贷,最多可以贷8000元。
其实,此前银行也曾将在校大学生视为重要客群,各行信用卡曾一度在校园里“跑马圈地”。但因为学生往往欠缺还款能力,对资金缺乏合理使用,给银行造成不少坏账。在监管要求下,银行逐渐退出了校园市场。
为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再次“入驻”校园,监管部门有意将校园贷纳入银行关于普惠金融的考核指标。同时,要求银行合理设置信贷额度和利率,配以完善的校园贷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
在指标和任务的压力下,银行或许可以借助网贷平台此前探索的经验、积累的数据,尝试与P2P开展合作,共同研发校园领域的新产品。
当然,校园贷风险防范和治理是一项综合工作,不能仅凭整顿校园贷市场。这还需要各高校加强教育,做好第一道防线,提升学生理性消费意识,帮助大学生们注重信用建设。 (本报综合)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