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环渤海 > 正文

山东有望迎保险版“以房养老”济青列入全国试点(2)

来源: 大众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市场小众

全国投保不足百人

与银行推出的“以房养老产品”相比,保险版“以房养老”具备明显的优势。比如,国内银行推出的“以房养老”多为定期产品,规定了抵押期限,无论10年还是20年,到期后如果不还款,房子就没了,能“养老”不能“送终”。另外,银行版“以房养老”产品属于完全抵押性,房主的家人不能参与房屋处置后的“剩余”收益分配,甚至在无法偿还的情况下会彻底失去房屋的所有权。

不过,从试点情况来看,大众对它的接受度还比较有限。2015年,幸福人寿推出国内首款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幸福“房来宝”。幸福人寿向半岛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7月底,参加以房养老保险业务的签约客户共164人(114户),其中承保客户共90人(65户),完成全部流程并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客户共78人(57户)。

在青岛保险业智库专家、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学宁看来,在当前多元的养老环境下,“以房养老”这样一个商业养老产品面向的注定是一个小众目标群体。

接受媒体采访时,前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孟晓苏称,作为一款金融产品,“以房养老”具有“三高”特征,就是高房价城市、高潜质房屋、高素质老人,而无子女老人和失独老人则是最合适的购买群体。

根据幸福人寿发布的《2016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该公司开发的幸福“房来宝”产品为非大众型产品,主要是受到了“特殊群体客户”的认同,客户主要为孤寡、失独、空巢、无子女和有子女并支持老人投保的家庭,“尤其适合‘未富先老’和30年独生子女政策下中国的特殊国情。”

“虽然市场小众,但保险版‘以房养老’适应了特定人群的需要。”刘学宁说,老年人的房子由“死钱”变成了“活钱”,满足了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和“增加养老收入”的两大核心养老需求,所以发展“以房养老”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舶来品如何实现本土化

另一方面,对于保险版“以房养老”,保险公司也持谨慎态度。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此前幸福人寿、泰康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中宏人寿、合众人寿等几家企业参与了保监会的反向抵押课题组。但除幸福人寿有实质动作外,只有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2016年10月推出了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安居乐。

不过,人民人寿客服告诉半岛记者,该产品还只是在北京地区试点。之所以会出现保险公司参与度不高的情况,青岛某险企工作人员的解释是:“险种的购买群体比较小众。另外从目前试点来看,保险版‘以房养老’属于非参与型产品,保险公司不参与房屋的增值分享。另外,如果房产处置所得不足以偿付保险公司已支付的养老保险相关费用,保险公司还将承担房价不足的风险。所以,大家的积极性可能不那么高。”

另外,相较于老百姓的顾虑和担心,“以房养老”产品如何设计出炉,对保险公司的考验可能更为严峻。“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养老服务方面固然有自己的优势,但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作为一项创新型业务。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持审慎观望态度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保险业自身很难消化所有风险。”

“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着空白或是不适应业务发展的方面。”接受媒体采访时,保监会人身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表示,一方面是政策环境的挑战。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环节复杂,存续期长,涉及房地产管理、金融、财税等多个领域,需要多部门协作推进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地。

同时,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保险业在“以房养老”领域的创新,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每一单业务都需要经过房屋评估、尽职调查、抵押登记、业务公证四个环节,保险公司投入远超过传统保险业务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展业和承保的难度较大,每单业务至少需要2至3个月时间。

不可否认的是,长期来看,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仍有市场。“住房反向抵押作为舶来品来到中国时,需要一个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充分分析这一制度在中国落地生根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制度困境,才能找到改进和完善的切入点。同时及时扫除公众误解和适时的探索改进途径,才能为其更好地运行提供可能。”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讲师周煜撰文指出。

“如果按照普通保险业务发展标准来看,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规模微不足道。但我们认为,试点运行总体上是平稳、正常的。”袁序成表示,对于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种创新型小众业务,主要针对特定老年群体,不能沿用传统标准,简单地以数量论成败,只要它满足了一部分老人的需求,为老年人增加了养老选择,哪怕只有一单业务,也是成功。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