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网播京津冀 > 正文

把风沙阻在承德 把清水送给京津

来源: 河北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在塞罕坝的带动下,承德全域绿化、全民造林也同步大力度推进,成为“华北最绿的地方”。图为近日拍摄的京北第一天路一段。记者 贾 恒摄

□李建成 陈宝云

9月的塞罕坝依然青翠,是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55年来,一代代塞罕坝人始终听从党的号召,忠实履行“为京津阻沙源、蓄水源”的神圣使命,矢志不渝、不负重托、无私奉献,在流沙中植树,在荒漠上建设,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今天的塞罕坝,如果按一米株距排列,树木可绕地球12圈;今天的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今天的塞罕坝,百万亩广袤林海紧紧扼守在浑善达克沙漠南缘,为京津筑起绿色长城。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承德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也是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对党绝对忠诚,坚决担负好水源涵养、生态支撑、全面小康的历史使命。”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说。

55年来,塞罕坝精神始终影响着、带动着、感召着承德人民,已经成为承德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塞罕坝的带动下,承德全域绿化、全民造林也同步大力度推进。森林面积从1962年的545万亩增加到目前的341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9.2%上升到57.67%,成为华北最绿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释放氧气810万吨,吸收二氧化碳1810万吨,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170万吨,是“华北绿肺”。

造林植绿不止

——为京津阻沙源

“十几年前,我们这儿一刮风,天是红的,人在对面五六米都看不见。”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曹碾沟村党支部书记孟宪智,至今对风沙肆虐的日子记忆犹新。“黄沙埋了墙,流沙压塌房,种地不打粮”,这是小坝子人的真实记忆。当年有人说,在沙尘暴频频光顾的北京城里,十粒沙子中七八粒来自小坝子。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卫潮白河水源安全,小坝子乡采取集中治沙、整体搬迁、集约经营的协同推进方式进行生态治理,使坝上风沙源治理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良性互动,森林覆盖率由16.6%提高到29.6%,林草覆盖率由35%提高到70%,沙化土地面积减少59%以上。如今再到小坝子,呈献给我们的是草丰林茂、人进沙退的喜人景象。

小坝子的变化,正是承德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为筑起京津生态屏障,承德人民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接力造林植绿不止。通过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修复、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快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带、绿化美化景观带建设。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3417万亩,占全省的36.7%,占京津冀的32.5%,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现在的57.67%。如今,承德已建成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13个,坝上沙化面积减少到713万亩,比30年前减少36.8%,已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和先行示范区,成为“华北最绿的地方”。

另外,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67%,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8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全市村屯绿化率达到36%,道路绿化率达到97%,水岸绿化率达到85%,形成了青山环绕、林城相彰、林水相依、林路相衬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空间格局。

坚守“水清”底线

——为京津蓄水源

“养了十几年的鱼,如今闲下来,心里没着没落的。”宽城满族自治县蓝旗地村的刘立祥说,为了保证供天津用水安全,他和库区其他渔民一起选择告别养鱼的生活。“取缔网箱、恢复水质是大势所趋,所以我几年前就开始摸索着养蜂。”刘立祥告诉笔者,今后,他的主业就是养蜂。

距离潘家口水库200多公里的大滩镇,是滦河源头的所在地。穿行于郁郁葱葱、溪流潺潺的绿色里,很难想象,过去这里曾黄沙遍野,水断河干。“滦河向东流淌,其间汇集武烈河、老牛河等支流,最终流入为天津供水的潘家口水库。”滦河源保护区护林员赵山告诉笔者,为保护水源涵养地,1999年,承德市启动了滦河源保护区建设。“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赵山说,通过种绿护绿,阻沙源、涵水源,滦河源慢慢由荒漠变成了绿洲。

为坚守“水清”底线,承德坚持生态涵水、工程治水、管理节水、环保净水、产业兴水、借力保水六措并举,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强化水源治理,严格水质监管,有效保证了京津饮水安全。另外,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保护工程,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157个项目建设,新增蓄水15亿立方米,水资源调控率达到40%以上。

为了能让天津人民喝上放心水,承德市投入7.34亿元,在潘家口水库库区取缔网箱养鱼,共清理网箱3.89万个。如今的潘家口水库,水天一色,碧波荡漾,尽显“漓江山水”韵味。

在京津冀的水源地——滦河、潮河的两岸,实施了生态治理项目256个,并同步放弃了预计投资300多亿元的100多个产业项目。

深入实施“河长制”管理,采取控源、治理、修复等措施,实现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年自产水量37.6亿立方米,服务京津22亿立方米,出境水质监测断面达标率100%,确保了每年密云水库56.7%、潘家口水库93.4%的水源得到稳定供应。

建起“绿色银行”

——为百姓增财源

初秋时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巴头沟村大红的苹果压满枝头。“果树是我们的摇钱树,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4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彭忠介绍说,巴头沟村是承德发展经济林产业的受益者之一。

承德坚持生态林与经济林同步推进,大力发展林上果品及深加工、林中休闲旅游、林下种养兼作的立体经营模式,着力提升林业综合效益。目前已建设苹果、板栗、山楂、山杏、沙棘、花卉中药材、园林苗木、时令果采摘8大富民产业基地。全市有生态果品深加工企业356家,年销售收入121亿元,涌现出神栗集团、怡达集团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不断推进的脱贫攻坚中,承德把良好生态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在围场镇车字村南山上,贫困户张瑞正在修剪树苗。“这儿原来是荒山,我承包了400亩,都种上了树苗。不但山绿了,将来还能卖钱呢!”张瑞说,受塞罕坝精神影响,现在村里掀起了造林热潮,已有4000多亩荒山被承包。

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半个多世纪默默奉献,造就了绿色奇迹,在围场产生深远影响。该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使生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重点实施入股分成、土地流转、林权流转三种生态扶贫模式,携手贫困群众向荒山荒坡要效益,促进农户增收致富。

承德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上,特别注重与扶贫开发相结合。通过实施旅游扶贫规划公益行动,先后组织实施了承德县苇子峪村、丰宁小北沟村、平泉山湾子村等旅游扶贫建档立卡试点村的旅游发展规划,培育出一批旅游扶贫样板村。

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程,促进了贫困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开发954万亩经济林,着力提升林业综合效益,使农村的山场变成花果山,果树变成农民的摇钱树,2016 年农民人均经济林收入304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去年,全市188个村、12.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出列。

责任编辑;郝杰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