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已过去近四分之三。从过往经历来看,逢七、逢八的年份,是被危机诅咒的年份。若用一个词来描述如今世界的经济形势,会是什么?若描述中国又是什么?
中国上半年GDP增长达到6.9%,这个数据超预期,背后藏有一连串的转折,藏有一连串的意外故事,包括美元的助攻、去产能的蝴蝶效应、特朗普的礼物(比如汇率、内政外交的处境很难真正跟中国打贸易战)。
经济小盛世,需冷静,靓丽数字的背后,其实还有另一面危机。房地产业的下半场已经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拐点时代到来。拐点时代,哪些人会胜出?我们该如何面对?
问你一个问题:
现在这个时点,用一个词来描述这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你会用什么词?
可能很多人一片模糊。
其实这个词已有公论:七年来最好时刻。
金融危机后,全世界首次出现了同步复苏的情景。
在此之前,人们听到最多的是美国率先复苏,欧洲、日本等则萧条缠身,迟迟不动。
到了今年这个时候,主要经济体终于迎来了共同增长的欢腾时刻。
日本实现了连续6季度的增长;欧元区的增速一度超过了美国,连久处困境的希腊都开始正增长。新兴市场也与发达国家同步复苏。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称,该组织追踪的所有45个国家,今年都有望实现经济增长,这是2007年以来的第一次。
今年年初,媒体上最多的标题是:每十年一次的危机会不会再次出现。
从过往经历来看,逢七、逢八是年份,是被危机诅咒的年份。
1987年,黑色星期一全球股灾
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到了现在,报章上出现最多的字眼是:全球同步复苏。
那么,此刻中国呢?用一个词来描述中国的经济形势,这个词是什么?
同样有共识,这个词是:超预期。
如果要加上一个限定词,那么就是:一连串意外之下的超预期。
怎么个超预期?
上半年GDP增长达到6.9%。在经济下行、增速换档的阶段,一般能保持6.5%就不错了。这个数据超预期,一出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渣打银行、花旗银行、野村证券等都上调了今年的预期。
据说,一个月前在北方海滨开的那个会上,上半年的数据让大佬们可以“今天我们不关心钱,只关心政治”。
但上半年这个“超预期”,背后却藏有一连串的转折,藏有一连串的意外故事。
第一个意外,美元的助攻。
这两年中国经济曾陷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险境,人民币水银泻地式地下跌,资本江水决堤式地外流。
更凶险的是,这个风险又与楼市泡沫同时出现,因此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业界热传一个生死之问:保房价还是保汇率。
这两者,客观上无法兼顾,保房价,就得保持货币宽松,继续放水,但货币发行越多,就会越不值钱,会引发进一步贬值。
到去年下半年,很多研究者几乎有些绝望了。两个雷,必须得踩一个,会引发什么连锁反应,没有人知道。
就在这时,一件意外发生。
美元在今年年初达到103.820的高位后,掉头向下,进入下跌通道,创下了33个月来的低位,到如今已累计贬值12%。
这是一个神助攻。
人民币在不动声色之间,不但止住了下跌之势,还一路回涨,迈过了6.9,6.8,6.7,6.6,6.5五道坎,9月8日收至6.4797。
人民币的回升,有资本管制加强、央行推出“逆周期因子”等因素,但美元下跌这个神助攻是重要原因。
美元为什么下跌?它同样是一连串意外,概括起来是:
其他国家走强了。欧洲、日本经济转好,欧元、日元等货币走强,美元相对来说就贬了。
特朗普落空了。美元之前走强,很大程度建立在特朗普的改革预期上,但现在基建、税改一再受挫,市场开始修正预期。
黑天鹅减少了。今年以来,荷兰、法国大选均顺利过关,并没有出现之前市场担忧的黑天鹅事件,作为避险资产的美元,需求减少。
但中国经济超预期,汇率的贡献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下面这个。
第二个意外,去产能的蝴蝶效应。
前两年中国曾陷入了一个巨大的产能过剩泥淖。
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四万亿计划,为了刺激经济,上马了很多项目,开动了很多生产线,但相当部分并非是市场的需求,于是形成了过剩产能,形成了一大片僵尸企业。
高层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最后一个跟产能过剩问题就相关。
过剩产能趴在那里,整个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是有问题的,整个实体经济是不健康的。
陷在泥淖里,首先得把脚从烂泥里拔出来,才能前行。
于是,一场充满阵痛又不得不为的去产能、去库存轰轰烈烈地展开。
当时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动作。它一是在制造失业,二不代表新生产力,只是在还旧债而已。
谁都没想到,这个不新不时髦没有想像力的动作,却成为今年上半年经济领域的主调。
去产能就是把小厂小作坊给关了,产量减少后,先是引发了钢铁、煤炭、铁矿石等的疯狂涨价,继而波及到股市,走出一波黑色系行情。
这还没完。去产能引来大宗商品景气度上升,这个影响不光在国内,外溢到全球,大宗商品从去年开始也走出一波行情。
而这一轮全球经济的好转,大宗商品涨价是重要因素。
瑞银(UBS)8月份的一份报告称:
60%的全球增长加速可以归因于商品价格的强势上涨,商品价格上涨背后,正是中国政府强势推进的去产能产业结构升级。
事情到了这里还没结束。如果中国去产能只是在为全球经济复苏作贡献,那跟吃瓜群众关系不大。
这个事情有趣的地方在于,其他国家经济好了,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增加,中国的出口数据立马由负变正,由去年的 -2% 转为今年上半年让人惊奇的15%,出口增加进而拉动了中国经济,成就了目前的靓丽数据。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说,今年上半年经济好于预期,最重要的是出口增速的反弹,超出了几乎所有人的预料。
中国的数据与全球的经济暖凉联系在一起。中国为什么要挺全球化?这是根本原因,谁要说我们能独善其身,要滚一边去。
于是,去产能这个动作完成了一个波及全球的蝴蝶效应传导:
去产能—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全球经济好转—拉动中国出口—提高中国增长率
第三个意外,特朗普的礼物。
这几年中国曾陷入冲突的边缘。特朗普意外当选后,先是大叫贸易战,后突破惯例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通话,当时所有人都判断,未来几年中美关系难弄,政治不确定性带来经济不确定性上升。
但从一系列结果来看,特朗普阴差阳错的几个决策给了中国机会。
这个话不光我在说,纽约时报也在说,8月份它的一篇报道标题就是“特朗普的「不靠谱」让中国看到了机会”。
特朗普第一个礼物当然就是汇率。
美元在他上台后,一路下行,给了人民币喘气的机会。前面说了,这与特朗普施政表现有莫大关系。
当初雄心勃勃的2万亿美元减税、10万亿美元基建、1万亿美元资本回流美国,只听楼梯响,不见下楼人,执行力让人失望。
经济上的困局反映在了美元上,政治上的困局反映在了人事上。通俄门,种族主义门,导致了白宫核心幕僚走马灯似的换人。
特朗普的支持率破了美国总统的最低纪录。
2月、3月、4月和8月特朗普支持率对比(来自CNN)
国内一系列困局,逼得特朗普使上了政治家非常时期常用的一招:通过制造国际冲突来化解国内矛盾。
4月份时我对他的这个策略做了分析,在这点上,国际主流媒体也有共识。
英国《金融时报》在评论特朗普时直言不讳说:面临国内危机的政府往往更愿意在国外冒险,“四面楚歌的总统试图利用国际冲突来摆脱国内困难局面”。
特朗普的这个意图,给中国送了第二个礼物。
为了拉拢中国在安理会投票制裁朝鲜,特朗普明显在其他方面做了让步。
由于特朗普政府要争取中国支持联合国出台新的对朝制裁措施,原本预计在上周五宣布的启动第301条款调查被推迟了。而且,在上周六联合国安理会投票决定制裁朝鲜之后,特朗普宣称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并称赞了中国的支持。(金融时报)
前不久特朗普提出了对中国的301条款调查,也是明显地形式大于内容,反对党的人也看不下去了:
特朗普模式仍在继续:对中国口头强硬,但实际行动软弱程度超乎任何人想象。——参议院少数党领袖、纽约州民主党人Chuck Schume
特朗普内政外交的处境,让他很难真正跟中国打贸易战。他倒很想把国际冲突的目标选为中国,但不太现实,一是对手体量较大啃不动,二是中国不软不硬、不阴不阳的策略,特朗普也很难发力,打中国的冲突牌,美国内部只会更分裂。
专栏作家菲利普•斯蒂芬斯在FT上撰文说:
上天正眷顾中国领导人。在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主政的白宫,被当做外交政策的好斗孤立主义,为北京提供了放手大干的机会。
中国确实有点受到眷顾的感觉:在汇率和外储快撑不住时,美元突然生变;在增长动能乏力时,熄火多年的出口突然受外需拉动发力;在冲突临门时,对手却受到多重掣肘。
中国经济的好气象,引发了新周期的争论。这个争论,各方在概念上并不统一,有点打嘴仗抠字眼的意思。
但这个争论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判断现在这种形势,如何看待未来走向?它们关系着我们还买不买房,该怎么进行财富配置。
先抛出一个总的观点:
对于经济小盛世,需冷静,靓丽数字的背后,有另一面危机。更根本的是,目前的这个时代在发生着20多年来未曾有过的变化,它将新淘汰一批人,将进行财富的重新分配组合。
下面具体说一下。
第一,资本外流和汇率风险的警报并未解除。
现在一个反常现象是,人民币对美元在升值,对欧元、日元、英镑等却一直在贬。
与2016年底相比,截至2017年7月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了3.0%,人民币兑欧元、日元、英镑汇率却分别贬值了8.2%、3.9%与2.2%。
也就是说,在美元持续走弱的背景下,其他货币的表现其实更强,涨得更多,人民币并非“风景这边独好”。
另一个现象是,资本外流仍没有停止,截至今年7月,央行的外汇占款连续21个月负增长。
有一个少被人注意的现象正在发生。
在资本出海受到严控的背景下,来自香港的资本却四处出击,以英国最为瞩目。伦敦金融城的三大地标建筑——对讲机、奶酪刨、小黄瓜,都有落入华人之手的趋势。
下图从左到右为:李锦记7月份刚买的“对讲机”、“重庆李嘉诚”张松桥3月份买的“奶酪刨”,和据说正被华人洽购的“小黄瓜”。
这背后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资本换了一个“马甲”到外面买买买。
公众号“英伦投资客”创办人傅士鹏分析:
今年几个关键事件发生之后,大陆公司以企业形式出来收购房地产等敏感领域的交易已经大大减少,但个人名义、香港主体、离岸公司、家族办公室之类的出海方式却因此增加,市场上出现了大批神秘私人买家和代理人。
香港凭借自由换汇的优势扮演了十分微妙的特殊角色。今年到目前为主总共21笔中国对英地产投资,其中16笔和香港直接相关(直接来自香港公司或者公司就在港交所上市),剩下几笔涉及在香港发债融资也是间接相关,直接从大陆出来不经过香港的投资所剩寥寥。
可以看出,资本外流的压力仍在,只是换了个“马甲”。这既是资本的流动本能,也是大国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的本能(当年美日也是如此)。
未来人民币未来如何走,得把美元走势、把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弄清楚。
我认同社科院研究员张明的判断,具体的有点专业你不必都弄懂,核心意思是说汇率有其客观规律,再强大的外在干预也不可能太持久:
第一,中美利差重新缩小是大概率事件;
第二,中国通胀率持续高于美国通胀率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除非中国在近期推出重大国内结构性改革举措,否则中美竞争力差距的持续缩小也是大概率事件。
基于这三个概率测算,人民币下半年承压较重。普遍认为,十九大后变数增多。
第二,老动能与新玩法。
基本面好转,依然有赖于传统的两大动力:出口和投资。
出口前面已分析了,投资主要仍是房地产投资。
房地产前段给人的印象是严控,但数据显露出的是另一番光景,上半年最亮眼的3月份和6月份经济数据,都与房地产相关。
3月份自不必说,房地产市场处于新一轮楼市调控实施之前最后的狂欢时期,财政支出同比增速为2015年12月份以来次高。而6月份大超预期的经济数据,也是与房地产销售的逆势反转(地方政府大幅扩大了一手房的批准预售面积并限制了一手房市场价格)和超前期的财政支出增速(近20%)分不开的。
中国还是老模式,经济一不行,就靠房地产,屡试不爽。
房地产是周期之母。启动楼市的本质,是保证全社会的开工率。房地产牵涉的产业链条长,一个项目一开工,上游的原材料,中游的建筑业、制造业,下游的服务业,都会动起来。
但现在遇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楼价已很高了,北京上海的价格放到世界一线城市里,已不算便宜。房地产的泡沫谁都看得见。
这个时候要通过刺激房地产来保持“小盛世”,来保证经济的增长,有点像走钢丝。但不靠房地产,其他的动能暂时顶不上,结构转型、消费拉动、新经济,都是慢变量、长时间的事。
怎么办?
我们看到在这样的背景下,租房时代被高层郑重提出,租购同权、以租代售、土地出让禁售70年等颠覆式做法出台。
这可理解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尝试,也可理解为保增长的新变通措施。
此话怎讲?
就是一方面不能再鼓励房产买卖了,那样房价还会往上涨,但同时,为了保经济增长,房地产的建设不能停,开工率得维持,于是照旧批地批项目,但这些项目不能拿来买卖,只能拿来租赁,这样就兼顾了冻结交易和保证开工率。
从香港模式转换到新加坡模式,房地产业的下半场已经开始。
这条路如果走通,确实将改变楼市的现状。
房价被一直控制着不松动,这个时间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长。
楼市被控,股市是不是有机会?
中国这些年有楼市-股市跷跷板的现象,资金在一个地方找不到机会,就往另一个地方跑。这次股市应该会有一波中级行情,这几个月来看,有热起来的迹象。
但不会再出现15年那样的疯狂。记住一个规律,股市的资产泡沫不会在同一届政府手里出现两次。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拐点时代到来。
中国经济享受到了全球同步复苏的红利,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全球经济好了,意味着各大央行货币大放水正式终结。
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为了刺激经济,竞相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印钞行动,现有的资产价格都建立在这样的大宽松基础上。
▲ 金融危机后美国“印钞”量猛增5倍
美国率先进入货币紧缩周期,欧洲也放言即将开始,中国的利率中枢水平早已开始抬升。美国接下来缩表,对资金面的挑战更大。
房产、股市都与货币发行紧密相关。全球这一货币大拐点的出现,将会影响至深,我们必须重建预期,重建资产的评估体系,而国内,一些重大变化也在悄然出现。
如前面所说,楼市中,新加坡模式的推出;股市中,IPO提速;冷冻多时的国企改革,以联通为代表的混改,开始重启。
从这一届政府的执政特点、执政思路来看,有一个基本点,就是对各个领域的控制度加强,高度控盘。
可把它称之“可控二元结构”。
在很多领域,市场调节和政府控制并举,有形和无形两只手皆强,各个部分都归于可管控的机制之下。
比如楼市,除了市场化的商品房,公租房建设日益吃重,而且明确租赁项目的开发要以国企为主。
比如国企改革,既强调现代公司治理模式,也强调党建。
比如金融改革,在一片金融自由化的尝试后,重构体系,成立金融发展稳定委员会。
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政府的归政府,而不是单一的自由市场取向。
可控二元结构的形成,再加上全球央行货币大放水结束,拐点时代真的到来,
那种全民躺着赚钱、买套房很快翻倍的时代很难再有。 你的赚钱难度几何倍上升,对赚钱预期需有调整,追求短期暴利既不现实更很危险。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对丛林法则有过经典论述:
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
拐点时代,哪些人会胜出?
80年代下海致富,是靠胆子大,别人不敢做的你敢;90年代炒股致富,是靠运气,懵懂无知闯入这个领域;21世纪头十几年炒房,是靠敢于用杠杆,敢投入,闭眼买,买哪里无所谓。
而在未来,能胜出的,最可依靠的就是认知了。
前段在美国Reddit网站上有一篇爆文,讲最新的阶层差别。
美国精英和一般中产现在的差别,不体现在奢侈品上,因为随着消费民主化,贷款工具的普及,中产购买名牌包、表、衣服已不是难事。
那么精英阶层和一般人的区别在哪里?有钱人越来越在文化资本和教育健康上建立护城河。这种区别体现上是否坚持看《经济学人》,是否坚持健身,是否以有机食物为主,是否愿意一年花十几万在学习和教育上。
这些文化资本的东西,决定了人最底层的区别,决定了人的视野和认知。这种护城河很难跨越。因此虽然消费日益民主化,但阶层固化却在加剧。因为有钱人的孩子和一般人的孩子所受教育差别越来越大。
有个观察者曾注意到,这几年因为直播大热,一批主播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积累出巨大的财富。他们当然享受着暴富带来的物质提升,买包买房买车,纵情享乐。但其中有一个女主播,拿钱去英国留学。这位观察者说,这位女主播很可能是这一批暴富的人中最有可能实现阶层跃升的。
对于没有富爸爸、官爸爸的一般人来说,唯一能让自己胜出的,就是认知上的提升,明白如何决策,如何配置。
所以,有时对外在的风云变幻看淡一点,管它是资本管制还是鼓励外出,管它是楼市严控还是信贷宽松,管它是新周期还是老套路,你是胜出,还是被时代甩下,取决于你自己。
最后以前段时间有名的一个段子来结束,它的本质是说,你的视野、你的认知决定了你的命运:
船遇冰山
头等舱旅客看到了即将撞上的冰山,正急忙回房间整理东西准备转移。
二等舱的感觉到了船体的摇晃,正在问出了什么事。
三等舱的还在喝酒睡大觉。
四等舱的人正在导游带领下,赞叹船的伟大与壮观。
五等舱的人正集体学习讨论冰山的渺小。
您在几等舱?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