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雅楠 通讯员康学翠、黄雪)近日,青县盘古镇儒林村小广场上,早已搭起了戏台,板胡、笙等伴奏乐器响起,三位演员登台。一个小生、一个花旦、一个丑角,举手投足,都非常专业。几句唱词刚出,台下掌声一片。“《杜十娘》这出戏,我听了几遍了,唱得真是好。”台下听戏的村民说道。
专业的设备、专业的行头、专业的唱功……看到这样的表演,很难想到他们是农民,从演员到乐器师到化妆师,都是业余的,他们均来自盘古镇“梨园剧社”。
“能有这个剧社,得感谢老朱。”说起剧社成立,成员们异口同声地说。老朱名叫朱焕武,盘古镇南柳村人,58岁,痴迷河北梆子已近40年。是他,掏出10万元购置道具、服装、设备,号召大伙儿组成了“梨园剧社”。朱焕武说,现在的物质条件虽然富裕了,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相对单调,临近几个村没有像样的戏曲社团,一号召,没想到喜欢河北梆子的村民那么多,就这样,2015年1月,“梨园剧社”成立。
剧社从成立起,定位就不只是自娱自乐,所以,定期义务演出成了常态,盘古镇每个村都搭起过戏台。虽是业余爱好,但“梨园剧社”的每次演出,从扮相到表演到伴奏,都尽显专业范儿,村民们对他们的表演甚是喜欢。
有一年演出是在农历正月初九,当天很冷,近百位村民坐在台下听戏,三个小时,一个离开的也没有。中午休息了,村民们陆陆续续回家,仍有几个人坐那不动,朱焕武问:“怎么不回家?”“我们怕回来晚了,没地方坐了。”听了这话,朱焕武鼻子酸了。
“梨园剧社”每年要到庙会演出三天,天天都是唱折子戏,一场戏下来少则一个小时,多则三个小时,非常累,但看到台下村民喜笑颜开,大家都觉得很值。
一路演出,一路欢笑,一路感动。
青县文体局知道了这群执着的“草根艺人”的事迹,给他们腾出一间屋作为排练场地。朱焕武笑着说:“勤加练习,我们会越来越专业。”
如今,“梨园剧社”成员已有30多人,一年60多场折子戏,他们不辞辛苦地奔波在乡间小路上,唱着,演着,脚步也早已走出盘古镇,走向青县各个村庄。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