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站地区环卫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垃圾称重作业。 本报记者 方非摄
本报讯(记者 刘可)所有垃圾运来先称重计量,再分类投放。经过升级改造的北京西站地区环卫中心对地区垃圾24小时计量管理,采取谁投放谁付费模式,让垃圾收运效率成倍提高。
走进位于北京西站北广场东侧的环卫中心,第一感觉就是干净,看不到四处堆放的垃圾桶,也闻不到闹心的腐臭味。“我们这里运用了最新式的负压除臭技术,尽管每天要处理四五十吨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但库房外基本闻不到味儿。”环卫中心负责人笑着介绍。说话间,一台垃圾车开进了库房,停在指定位置后,司机掏出一张芯片卡在仪器上一刷,地面的地磅便开始称重。一侧的控制室里,电脑迅速地记录下时间、来源、重量。“这是我们的自动化称重计量系统,可以精确到1公斤。”负责人说,整个系统可以自动化运行,24小时记录所有投放垃圾的数量和来源。
该中心负责西站地区数十家单位的垃圾收集、转运工作,每天平均要处理40吨各类垃圾,最多时达到80吨,其中七成垃圾来自于各趟到站列车。过去由于没有进行分类,各种垃圾混杂后,既产生异味,又给后端处理增添麻烦。去年该中心进行升级改造,采取“一户一张称重卡”模式,垃圾量精确计量,对各类垃圾清运进行分类投放、收运、管理。同时,将原来人力填压垃圾改为自动化高压挤压填箱,两个机械铲在高压推力下对垃圾进行挤压处理,垃圾单箱载荷量由2.5吨提升到11吨,提升了300%以上。高压挤压填箱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垃圾转运频次明显减少,过去每天转运垃圾平均需要18车次,改造后每天平均仅需要3车次,转运次数减少八成,并大大降低安全风险。“现在生活垃圾统一拉到马家楼转运分选中心,餐厨垃圾直接拉到南宫垃圾处理厂进行生化处理。”相关负责人表示。
生活垃圾精准称重的背后其实是垃圾管理模式的一次提升。据市城管委固体废弃物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今年开始,本市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工作,推出“一办法六合同”模式,对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再生资源、有害垃圾、装修垃圾清运处理分别实行合同制,即由垃圾投放单位和清运处理企业签订合同,采取谁投放谁付费模式。“以前‘一次性’收取垃圾处理费,但过于模糊,现在除了按实际投放量来收费外,下一步还将分类付费,不同的垃圾收取不同的费用。”他说,全市率先对餐饮企业进行了餐厨垃圾合同制管理,截至10月底,4.2万家餐饮企业已全部签订合同,逐步扩大餐厨垃圾付费处理覆盖面。“当前,全市正在推进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我们将考虑率先在示范片区内推进开展生活垃圾合同制管理。”明年,全市将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小区物业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合同制,并在有条件的单位企业推广精准化称重付费模式。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