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14时,经过10天215公里的长途跋涉,来自于桥水库的滦河水缓缓流入了有着“华北明珠”之称的团泊湖生态湿地。
“我们引入团泊湖的水,仅次于居民饮用水标准,收水量将超过4000万立方米,补水为期35天,12月26日结束,滦河水全部补完后,团泊湖水位将上涨1米。”在团泊湖生态湿地南堤的进水口,水库管理处主任韩滨向记者介绍说。
由于自然蒸发和渗透,每年团泊湖的水位会逐步降低,因此,定期补水就成为保护团泊湖的重要措施。据介绍,从2011年至今,静海区持续实施生态补水工程,每年向湖内补水约3000万立方米,力争保持库容平均在1.3亿立方米。
“蓄水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只允许补蓄符合国家标准的清洁水,不允许一滴污水流入,我们要像保护生命一样呵护湿地的生态平衡。”与团泊湖为伴32年的韩滨饱含深情地说。他回忆,多年前,团泊湖周边河道也曾面临治污挑战,为此,静海区出重拳、用铁腕,在对周边污染企业进行根治的同时,投巨资对团泊湖周边河道进行治理,确保湿地补水期间水体不受污染。
团泊湖地处大港、静海、西青三区交界,独流减河南侧,水域面积51.35平方公里,相当于11个西湖的面积。
驻足岸边,碧波微澜,苇荡飒飒,水鸟低飞。
独赏团泊湖冬景,怎会想到,多年前,这里只是茫茫芦苇荡的盐碱滩。而伴随着团泊湖一路走来的,正是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
作为市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静海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京津冀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按照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标准,努力打造湿地规划建设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保护修复的“升级版”,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津南部“生态走廊”。
静海区不断强化湿地修复,对团泊水库西堤北段内侧4.1公里滨水区域退化湿地进行植被复壮、水生植物种植和维护保养;完成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方案的编制;积极构建白洋淀—独流减河—北大港水库—渤海湾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同时,强化综合整治,对保护区进行大排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问题点位;实施对保护区核心区的全封闭管理和缓冲区的半封闭管理,取缔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渔业捕捞生产;开展旅游专项执法检查;明确禁止开展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大绿化美化,先后完成了除险加固、东堤外扩、改造清淤、绿化植树等工程。截至目前,团泊湖湿地内的绿化面积已经达到3万亩,林木覆盖率由2000年的不足10%上升到16%,10余个树种千姿百态,构成了团泊湖靓丽的风景。
随着生态的逐渐恢复,团泊湖碧水荡漾,芦苇丛丛,鱼肥蟹美,百鸟翱翔。
“湖区内有白鹳、黑鹳、天鹅等164种珍稀鸟类栖息繁衍。今年,我们通过观测,还首次在团泊水库湿地区域发现了5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并且在此停留了3天时间。同时,我们观测到的野鸭子、苍鹭、骨顶鸡等野生鸟类达到了5万只左右,从数量上比往年增长了将近10%。”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工作站站长徐建军说。
为了给候鸟营造舒适的栖息环境,静海区实施了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断加强湿地保护区的设施建设、严把水质关和清理巡查。定期投放以浮游生物和水中有机质为食的环保鱼苗,净化水体。在水源保护上,除了在路口设置警示牌,禁止下船、游泳、垂钓,限制捕鱼作业外,还建立并完善了保护区实地巡护与在线监控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安装实时电子监控系统,构建起了全天候、无人化的电子“围栏”监控体系。
“先是人改变环境,再是环境改变人。”徐建军深有感触地说。
团泊湖南侧的一处水域,数十只野鸭游于水面。每年这个季节,团泊村村民程治松和另外34位来自周边三个乡镇的村民就成了这些候鸟的卫士,照看着它们一拨拨地由北方来,再一拨拨地南下。
“以前靠打鱼、种地维持生计,现在船和网也都收起来啦,保护湿地环境。”从一位渔民转变为水库巡护员,程治松坦言,看到家门口变得越来越美,打心眼儿里高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己也想为家乡的发展作点贡献。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团泊湖不仅吸引了大批京津冀等地游客来此观光休闲,而且,今年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自行车比赛也在风景秀丽的团泊湖举行。岁月推移之中,湖光碧水的团泊湖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