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文静
阅读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发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员令。为进一步引导三地产业有序转移与精准承接,京津冀三省市近日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
意见共有八个方面的内容,总体考虑是:坚持“优化布局、相对集中,统筹推进、联动发展,改革创新、集约生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立足三省市功能和产业发展定位,围绕构建和提升“2+4+N”产业合作格局,聚焦打造若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承接平台载体,引导创新资源和转移产业向平台集中,促进产业转移精准化、产业承接集聚化、园区建设专业化。
1
“2+4+46”个产业承接平台各有侧重
产业转移对接协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也是协同发展三个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之一。截至目前,三地初步明确了“2+4+46”个产业承接平台,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集中承载地,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张承生态功能区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及46个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意见明确了上述平台的主要发展方向。
增强北京新的“两翼”高端产业吸引力。意见指出,要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打造创新产业集群,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其中,北京城市副中心主要考虑是围绕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转移,大力发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主导产业。河北雄安新区重点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创新高地和科技新城。
集中力量打造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按照“政府主导、国企带动、政策集成、资源汇聚”的思路,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张承生态功能区等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的产业承接方向,加快形成集聚效应和示范作用。引导钢铁深加工、石油化工等产业及上下游企业向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集聚;结合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在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产业、综合保税区和高新高端产业,打造国家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国家航空科技创新引领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引导北京金融服务平台、数据中心机构以及科技企业、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向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集聚;发挥2022年冬奥会筹办的牵引作用,北京携手张家口大力发展体育、文化、旅游休闲、会展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共建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
合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和专业化产业合作平台。京津将充分发挥中关村、滨海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对接河北要素成本比较优势和承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支持河北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意见按照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农业三个领域,分类梳理出一批特色化平台。将沿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京九方向,合力共建现代制造业承接平台,加快推进环首都承接地批发市场、冀中南承接地批发市场聚焦带、环首都1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等一批服务业承接平台建设。并围绕首都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京津冀农业对接协作,联动发展一批现代农业合作平台。目前,共涉及协同创新平台15个,现代制造业平台20个,服务业平台8个,农业合作平台3个。
2
突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转移
意见是京津冀三省市首次联合制定的综合性、指导性文件,对进一步推进三地产业对接协作,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将疏解和承接一体谋划、统筹考虑。意见紧扣非首都功能产业领域,逐一提出承接平台名单。统筹区域城市群空间资源,打通转移和承接通道,促进创新和产业要素在市域内与津冀两省市间合理重组、高效流动、有机衔接,推动区域间产业链梯次布局。
明确北京新的“两翼”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发展是形成“两翼”的关键支撑,意见对“两翼”的产业发展方向做出了初步安排。
突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转移。坚持产业转移与创新能力提升同步推进,意见围绕加快中关村一区多园提质增效步伐,提升北京科技创新“三城一区”承载能力,发挥北京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明确了一批协同创新平台。
充分衔接各类规划政策。意见全面梳理对接了国家层面涉及产业协同发展的规划政策以及三省市有关文件,最大程度凝聚共识。
为促进产业承接平台的有序发展,意见提出三方面保障措施。为增强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承接平台吸引力,意见围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土地供应保障和资源环境保护等五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三地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强化人才资源支撑,不断改善平台承接产业发展环境;三地将进一步强化合作,加强对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平台及转移项目的统筹管理,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发展的局面。
2018年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的开局之年。随着意见的出台,“2+4+N”产业合作格局将进一步巩固提升,产业一体化会逐步从偏重单方面转移疏解向更加注重区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全区域优化产业布局方向转变。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