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2.19),两则地产商的公告,在平静了很久的房地产再融资市场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12月18日,中交地产、富力地产两家房企都收到了证监会的通知,分别恢复定增审查、IPO审查。
而在次日,两家地产商便发布公告,其中,
富力地产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0.7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50亿元,用于投资其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新项目。
中交地产拟向温州德欣非公开发行约7762万股,募资不超过12亿元,用于中房瑞致项目与中交漫山项目。
而在上个月,另两家地产商的发债也获得了通过,其中
金科股份发行不超过60亿公司债券获深交所无异议函;华发股份发行不超过25亿债券获上交所无异议函。
表面上,这是4家地产商获得再融资许可,其实,这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信号。
▌一个极不寻常的信号
在房地产调控进入深水区的节骨眼,地产商们却被放行再融资,这本身就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事。
不寻常之一,这次是在严控地产商融资背景下的放开。
早在去年10月,银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发改委等部门陆续发出新的政策,严禁违规发放或挪用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严禁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竞买土地需使用自有资金、控制房企公司债发行审核等等。
在新的融资环境下,据不完全统计, 2017年前11个月地产商公司债融资总规模仅为422亿元,较2016年下降91%;股权融资为仅143亿(剔除恒大),较2016年下降80.5%。
本来监管很严厉的房地产公司债、股权融资市场,突然间就开闸放水了,岂不怪哉。
不寻常之二,监管层喊着地产商们回来融资。
中交地产早在2016年11月(刚开始调控)便向证监会申报了再融资申请,但因受制于严厉的市场环境,在今年8月份时便终止了定增审查。
而富力地产与中交地产的命运颇为相似,
富力地产早在2015年8月(一年后才开始地产调控)便向证交所申请了IPO,也是因为赶上调控,迟迟无法推进,便在今年10月份申请终止了IPO审查。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地产商们已经放弃再融资了,结果又被监管部门给喊了回来。
严厉的融资环境、失而复得的融资审查 ···,这些都太不正常了,也与整体的舆论氛围、监管部门的表态背道而驰!
难道,这一次,开发商们又赌赢了?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正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的爱。
监管层对地产商大发善心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盘算。
下面的这些数据,颇能说明监管层的小九九。
其一,楼市调控已经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
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累计收入161748亿元,同比增长8.4%。
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9.2%,10月份同比增长下滑到5.4%,到11月份,进一步下滑到1.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在一路走低,而走低的关键原因,主要是非税收入、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下降较多。
其实,房地产在今年的销售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
据CRIC数据统计显示,60个典型城市2017年前11月商品住宅成交面积比2016年同期下跌25%,比2015年同期下跌1%。
各线城市成交同比全部下滑,其中,
一线城市下滑46%;二线城市下滑24%;三线城市下滑21%;
(图表来源:克而瑞)
其二,地产商们钱包吃紧
做生意都需要本钱,地产生意也一样,而且干房地产扎的本更大;
在这一轮的调控中,一边卡需求,一边卡融资,一边卡房贷,所以,调控到现在,很多看似财大气粗的地产商们,其实,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
首先,钱不好借了,即使借得到,也都是“贵钱”。
据克而瑞的数据显示,2017年前11月,108家房企融资总额为10014亿元,同比下降4%,表面上看,与前两年相比这个数据真心不差。
但我们不能被总量所蒙蔽,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剔除恒大(1724亿元)和阳光城(1036亿元),前11月房企融资总额仅为7254亿元,较2016年下降31%。
(图表来源:克而瑞)
而在公司债严厉的监管下,境外债已经成了房企主要融资方式,在2017年1-11月,占比高达25%。
当然,借款成本也是最高的平均为6.72%;
(图表来源:克而瑞)
考虑到美元加息、人民币贬值导致的汇率风险,使得地产商明年将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
其次,销售资金回笼变慢,地产商面临较大的投资和周转压力。
在融资被卡后,销售资金在地产商的开发到位资金中,就显得无比重要,占比超过30%。
然而就如上述所说,一方面销售增速的持续下滑,一方面银行也在卡房贷的发放速度,使得销售资金的流入放缓,对房企投资和周转构成压力。
所以,也就出现了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增速持续下行的局面,到了最近几个月,到位资金增速已经低于开发投资额增速。
(图表来源:克而瑞)
再次,买地花了地产商太多钱。
在今年前11个月,单是买地,地产商们就为政府贡献了4.14万亿的收入,与去年同比增加32.5%。
占到了政府基金预算总收入的83.9%。
(图表来源:克而瑞)
然而,最近几个月,地产商们买地的平均溢价率却是一路走低,到了11月份仅为23.0%,刷新年内最低位数值。
其实,溢价率走低,再加上11月份成交率的大幅下滑,透露了一个潜在信息,即地产商弹药(钱)不足了。
(图表来源:克而瑞)
总而言之,现在地主家(地产商)已经严重缺粮了,而监管层也在担心明年的收入。因为,地产行业一旦出现大的波动,势必会影响到财政收入和支出。
▌小结:
如果仅仅是房企一缺粮(钱)、一哭闹,监管层就放水;
如果市场一撒欢(房价大涨),监管层就拧住水龙头。
那么,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仍未跳出 “去库存 —— 市场高热 —— 土地储备过量 —— 去库存 ” 的恶性循环。
这显然与我们当下的期望相悖、也与高层的表态向左,更不是广大国人愿意见到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监管层的这次行为呢 ?
笔者个人的看法是,与其说是放水,不如说是续命。
老子有云:“ 治大国若烹小鲜 ”。
看似很容易、很轻松,其实,做过饭的人都知道,要想做出一顿美味佳肴,要求还是蛮高的,因为“火候”很重要。
这次的楼市调控也一样,如果用力过猛,肯定会糊(地产行业崩溃),显然也有悖于调控初衷,也会给经济造成新的大麻烦。
在经过了长达一年多的高压后,适当给地产商们松口气,实现房地产的软着陆,才是这次放松再融资行为的最终考量,而不再是以往那种纯粹、简单的放水。
但愿笔者的理解,恰是监管层最真实的想法。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