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星一号将主要用于阿尔及利亚的广播电视、应急通信、远程教育等领域,范围可以覆盖整个阿尔及利亚全境。(视觉中国)《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曹煦 | 北京报道
编辑:蒋莉莉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50期)
12月11日凌晨,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下称“阿星一号”)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作为阿尔及利亚史上第一颗通信卫星,阿星一号将主要用于该国的广播电视、应急通信、远程教育、电子政务、企业通信、宽带接入和星基导航增强服务等领域。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258次发射,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自1997年以来的第81次“连胜”。这一次次跨越太空的握手,成为中国航天产业对外开放、不断“走出去”的生动缩影。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学宇说,这次任务开创了中阿国家开展航天领域合作的成功先例,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航天领域的具体实践。
商业发射服务已横贯“一带一路”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该项目的总承包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称“航天科技”)所属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长城工业”)了解到,本次发射依据2013年12月长城工业与阿尔及利亚航天局签署的阿星一号项目合同实施。
按照该合同,长城工业会同航天科技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及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为阿尔及利亚设计、制造、集成、测试、发射并在轨交付一颗通信卫星和配套必要的卫星操作、控制和应用系统。
其中,阿星一号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采用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发射质量为5225千克,服务寿命15年;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是现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之一,可将质量为550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此外,测控任务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等共同完成。
作为阿星一号的用户,阿尔及利亚航天局负责阿星一号卫星的在轨操作、管理和应用。“这颗通信卫星可以覆盖整个阿尔及利亚全境,正是当前我国最为迫切的需求。”阿尔及利亚航天局局长奥赛迪克说。
位于“一带一路”西缘的阿尔及利亚陆地面积居非洲国家、地中海国家、阿拉伯国家之首,经济规模居非洲第四位。拿下阿尔及利亚的订单,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航天“走出去”意义重大。
长三甲系列火箭副总指挥刘建忠表示:“我们有许多客户分布在‘一带一路’上。此次发射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商业发射服务的客户分布已横贯‘一带一路’。”
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艾哈桑·布哈利法表示,“之所以选择中国,除了技术、价格等商业因素之外,还因为中国会传授技术,并帮助我们培养人才,是真正能和我们同心同德发展经济的合作伙伴。”
8000亿的市场蓝海
当前世界各主要大国均独自或者合作拥有火箭商业发射的能力,而无力自行开展航天发射的国家正在通过与航天大国合作来涉足航天领域,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商业发射市场。
据卫星及相关行业市场研究咨询服务商NSR(北方天空研究)预测,未来10年里,全球卫星订单将达到1955颗,发射数达到2356颗。而在上述订单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订单来自于商业客户,这些客户90%是企业或消费者,非政府机构。
根据市场预测,到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市场总额将达到4850亿美元,中国市场同样潜力巨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业务部部长胡忠民说,“预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将在2020年达到8000亿元人民币,商业航天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事实证明,中国有充足理由搏击这一巨大的市场蓝海。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余琦表示,中国已形成商业发射服务、卫星在轨交付、卫星地面测控站建设、卫星应用以及项目融资、保险、人员培训、技术转让等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商业航天市场享有很高声誉。
具备突出性价比优势的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迅猛,特别是长征系列已经成为国际宇航市场上知名的中国品牌,由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火箭组成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成为中国高密度发射的主力火箭。
截至目前,中国长征火箭系列已累计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商业发射60次,其中搭载发射服务15次。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自1990年首次承担对外合作任务以来,已经先后为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老挝、白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进行了32次发射任务。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共有17个国际商业航天发射订单,长城工业拿到了其中的两个订单。
“未来要建海外发射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直以来,中国航天参与国际竞争的两个途径主要是整星出口和搭载。进入本世纪后,中国航天国际合作业务以整星出口为主,已和30多个国家和组织签订了100余项航天合作协议。据长城工业有关人士介绍,包括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委内瑞拉、老挝等国家,都接受了中国航天的发射服务。
在此间的多个项目中,长城公司均将卫星整星研制、卫星发射服务以及卫星地面测控站建设、项目融资、项目风险管理等整合起来,向客户提供卫星在轨“交钥匙”工程。12 月11日发射的阿尔及利亚通信卫星,便是采用国产卫星平台,与长三乙火箭组成整星出口的“搭档”。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孙为钢看来,中国商业航天早已不仅是承揽国际商业发射任务,而是已逐步形成提供卫星及运载火箭制造、发射、地面系统建设、运营服务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而当下的“十三五”,将是中国航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对技术和市场都是如此。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此前对媒体表示,目前火箭基本实现了全部国产化,卫星还达不到,有极个别的元器件还需要进口,目前也在攻关。“我们的目标是在‘十三五’期间,实现百分百国产化率。”
雷凡培说,这5年(“十三五”)中,任务量将在“十二五”的基础上增长70%~80%。
如何应对猛增的商业航天业务?作为中国政府授权的经营商业发射、提供卫星及开展国际空间技术合作业务的商业机构——长城工业总裁殷礼明认为,中国发展商业航天有三个举措。首先是实施国际化经营工程,推动商业及海外发射场建设;其次是实施国际化应用工程,深入挖掘卫星应用和服务端;第三是实施国际化服务工程,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在航天产业应用,促进航天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