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冬,阜新市彰武县哈尔套镇平安村村民郭学伟在暖棚中忙着侍弄葡萄。
“我的葡萄棚第一茬葡萄就卖了6万元,比种苞米强十倍!”郭学伟说,过去种地靠天吃饭,现在要时刻监测棚内温度、湿度,自己已经变成了“新型农民”。
和郭学伟一样致富的农民,正在朝阳、阜新、铁岭三市不断涌现。摆脱了种植结构单一的束缚,辽西北农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辽西北是关键。突破辽西北,重点在农业。当前,朝阳、阜新、铁岭三市正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培厚农业土壤,“去旧育新”转型发展,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高效农业“领着走”,在结构调整中提质增效
寒潮侵袭,气温骤降。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六官营子镇六官营子村村民张红胜的大棚里却是满目葱翠,一根根新鲜嫩绿的黄瓜顶花带刺。
“一亩四分地的大棚,收入能超过13万元。”说起2017年的收成,张红胜喜上眉梢。
朝阳市近年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一改过去玉米“一家独大”的局面。目前,全市已建成30多个设施农产品供应基地,涵盖蔬菜、花卉、棚果等大宗品类,设施农业已带动二、三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增加纯收入25亿元。
在农业大市铁岭,玉米也不再继续“唱主角”。
走进铁岭市铁岭县蔡牛镇蔡家坝大棚基地,17个大棚里,圣女果挂满枝头,最先成熟的一批果实已经上市,而正在工作的水肥一体机既解决了蔬菜灌溉问题,又保证了施肥均匀。
新技术,是果蔬生产不可缺少的利器。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一颗小小的圣女果诠释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