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士波
1月23日,7家拟IPO公司上会6家被否,创出了A股历史上单日IPO被否数之最;1月24日,IPO发审会“5过1”,1月26日“6过1”……至此,上周18家企业上会,仅有3家过审,整周过会率创下历史新低!有市场人士表示,净利润指标不再是企业的“护身符”,审核维度正向深层次延伸。
18过3!
IPO通过率降至33%
1月23日过会的7家企业中,仅有锋龙电气成功过会。而被否决的公司也并非“无名之辈”——比如有“精神病院第一股”之称、已在港股上市的康宁医院,有第三次冲刺A股无果的挖金客等,此外还有安佑生物、南通冠东、腾远钴业、申联生物;而上周三上会的5家企业中,也只有彩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获通过,河南蓝信科技、深圳华智融科技、格林精密部件三家企业则统统折戟,北京宇信科技则暂缓表决。在上周五IPO上会的6家企业中,也仅1家顺利过会,4家被否,1家取消审核。
严监管已有心理准备,但审核18家仅有3家过关,依然让投行人士感到不可思议。
据统计,截至1月26日,今年发审会计划审核45家公司的IPO申请,其中15家获得通过、23家被否决、3家暂缓表决,取消审核4家。也就是说,今年以来IPO通过率降至33.3%。还不足去年79%通过率的一半,而与2016年91.14%的过会率相比,这种反差更为明显。
有业内人士表示,IPO过会率直线下降,说明监管层对IPO的审核力度明显加强,“按照目前的审核力度,今年IPO家数大概率要低于去年。”不过,在过会率下降的同时,发审速度在提速,目前企业从准备上市到发审过会,半年时间即可完成,相较前两年速度大幅提升,“严格把关也有利于提高上市企业整体质量、净化市场环境。”
审核力度加强
净利润不再是“护身符”
有投行人士告诉记者,事实上,第十七届发审委构成就具有“严监管”的色彩。证监会披露信息显示,在63名发审委员中,来自监管系统占比超一半,监管人士的增加,对上市企业的内控、合规要求更为严格,对细节也很看重。
上述人士表示,之前市场关注IPO被否率上升问题时,解读的审核方向多集中于IPO申请材料真实性、利润规模等方面,但是从今年这种态势来看,净利润貌似不再是过审良药,当前的发审委审核逻辑是不仅需要申请材料真实性、盈利能力、独立性等,还需要内控完善、规范及有效性,严防关联交易,审核尺度全面从严。“比如上周被否的安佑生物,2014年至2016年的净利润其实都很客观,但它的股东出资瑕疵以及业务资质和环保等问题引起了监管关注,再比如广东格林精密部件,则是因为关联交易问题被问询。”
而对于被拒之门外的企业来说,时间成本怕是避免不了的。
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被否后企业需等待6个月后才能重新递交IPO申请,重走审批流程。数据显示,目前有500余家企业尚未过会,虽然今年IPO明显提速,但企业重新排队,恐怕仍有漫长的时间需要等待。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