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海燕)城市绿地对于净化空气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近日市园林绿化局完成的科研课题显示:2013年至2016年,北京城六区绿地年均滞尘9789吨,其中PM2.5颗粒105吨。
该研究课题名为“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2013年启动,到去年年底已持续开展了5年时间。
主持课题研究的中国林业大学教授余新晓介绍,森林植被对颗粒物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沉降,即植被使空气气流发生沉降;二是拦截,即植被本身能起到机械阻拦作用;三是阻滞,叶片、树皮、树干等,都可以对颗粒物起到阻滞作用;四是吸入,即叶片表面的气孔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入颗粒物,参与植物体的生理代谢。上述四个作用中,沉降和阻滞作用最明显,分别占到调控颗粒物总量的43.57%、34.8%,然后是拦截,占21.5%,吸入量只占0.13%,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课题针对不同的植被类型也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对颗粒物调控作用最强的是针阔混交林,其次是阔叶林,然后是针叶林、灌木和草地。雪松、白皮松、油松、圆柏、侧柏、刺槐等都是拦截、阻滞颗粒物功能较强的树种。
2013年至2016年,针对北京城六区的植被研究显示,这四年城六区现有的绿地和植被,平均每年沉降、拦截、阻滞、吸入颗粒物9789吨,其中PM2.5是105吨,其余是PM10和PM50颗粒。
“这项研究证实了森林绿地对于改善大气环境、减少PM2.5等细颗粒物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也为下一步更科学地开展绿化造林提供了技术支撑。”市园林绿化局副巡视员王小平说。
2012年至去年年底,本市共在平原地区栽种新林117万亩,新增万亩以上绿色板块23处、千亩以上大片林地210处,建成了18个大尺度公园绿地。在城市中心区,利用拆违等腾退出的土地空间,街巷边角地空间,见缝插绿,留白增绿,建设了龙头井、京韵园等一批特色“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还在新街口、菜市口等核心区,建设了6处城市森林,改善城市环境,为居民增加休闲游憩的绿色空间。
今年,城市增绿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留白增绿指标今年首次纳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明确全年要拆违还绿1600公顷,并将集中利用腾退土地建设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温榆河湿地公园等一批大尺度公园,以及一批居民身边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
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也将在今年春季启动。此前的课题研究显示,大面积、团块状的林地,对颗粒物的调控作用远比分散林地要明显。王小平介绍,新一轮的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将更重视大尺度,和原有林地的连贯性。同时要在造林质量上进一步提升,更加注重土壤的改善、乡土树种的选择、森林群落的营建。“栽下的林子不仅要绿,要美,还要富有活力。”
他所说的“活力”,一是指生物多样性,通过引入丁香、柿子等蜜源、食源植物,给野生动物营造适宜的栖息空间,让林子既有花香又有鸟语。二是具有休闲性、体验性,人可以走进林子,惬意地感受大自然的清新。
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将在2020年前完成。一片片大尺度林地,犹如一个个大型“吸尘器”,让城市空气更洁净。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