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纪录暑期档票房是怎样炼成的?
2018年暑期电影档刚刚落下帷幕,有关创纪录的174亿元票房总量及相关讨论话题热度依旧。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规模日新月异增长,每年中国电影都面临新变化和新趋势。电影制作及观众口味的快速转型,往往使前一年刚刚出现的现象和特点被迅速洗牌。此前,“大IP”“流量明星”“奇幻大片”“疯狂营销”等还是赢得票房的“灵丹妙药”,今年暑期档却已将其抛之脑后。观众对国产影片和进口大片各取所需:喜剧类型坐稳票房王座,制作精良的大片不敌现实风格和现实题材……种种新变化和新业态的表现,可谓“计划赶不上变化”,更体现出观众口味通过票房对电影制作的良性“倒逼”。
现实主义重回视野
在多数市场观察者看来,今年暑期电影是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大获全胜”的“高光时刻”。《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戏》力压好莱坞大片《侏罗纪世界2》《蚁人2:黄蜂女现身》《摩天营救》及中外合拍片《巨齿鲨》,国产中小成本影片以现实关怀和情感力度击败好莱坞的工业大制作,极大地振奋了国产电影制作者。
但除了《我不是药神》以外,《西虹市首富》与《一出好戏》的喜剧类型与虚构特点明显大于现实风格的诉求,仅依靠票房冠军《我不是药神》而试图用“现实主义的胜利”去盖棺定论暑期档电影市场,似乎失之简单,仍有商榷的余地。
“其实,今年暑期档电影的种类比较齐全,所有获得票房肯定的大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制作水准和质量都相当精良。由于这几年中国电影的工业制作水平一直稳步提升,因此电影类型的完善开始被观众当成基础项。在此之上,他们更加关注当下性和话题性,电影票房占优势的影片都体现了这一特性。”对于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吃香”,天津破浪影视传媒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监制马巍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与其说今夏现实主义题材“备受宠爱”,不如说现实主义元素借着工业制作水平提升的东风,而重新回归全民关注的视线范围之内。
事实上,《我不是药神》在现实故事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提炼和改编,前半段大量的喜剧“笑果”使影片沉重的主题被观众轻松接受。后半部分,在剧作设置与角色表演的共同作用下,观众情绪又自然移情到严肃的主题上。由喜入悲的转折,更带动了观众的情感深度沉浸到剧情之中,这种融合了日韩成熟电影类型的技法,本质上代表了剧作、导演、表演等多方面电影制作工艺的共同协作,更以深入浅出的姿态吸引观众对于社会严肃命题的关注。相对于此前第六代电影导演或纯粹的艺术电影个人作坊式的个体诉求,融合观影性与娱乐性之后,《我不是药神》的现实风格和严肃命题才会大放异彩,引起全民观影的热潮。
观众偏好日趋理性
今年,《狄仁杰之四大天王》《邪不压正》《动物世界》等制作精良的中国大片,虽然口碑与质量都获得认可,但这些影片中并未诞生爆款,票房也未如预期理想。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暑期电影档中,入围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外国影片无一例外都是口碑并不出众的好莱坞动作大片,相比中小成本影片取得的辉煌战绩,难免使市场质疑中国式大片的前路。
“在类型开拓和制作水平上,《动物世界》及《四大天王》都达到相当的水平。从市场反响看,这几部中国式大片的票房虽比预测区间下行了一点,但也达到大片的票房量级。观众未特别追捧,一方面因国产大片尚未达到好莱坞大片工业规模,观众对“奇观”的消费仍倾向于后者。另一方面,也由于国产电影工业制作水准在历年持续进步后,已达到一个节点,如果不能加入新鲜配方,很难带给观众新的刺激。因此,观众会反过头来寻求更能体现中国本土特性的喜剧片,或有关社会话题的影片。”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建华的观察。
徐建华向《工人日报》记者表示,《西虹市首富》的票房成功依赖于开心麻花多年来对本土市场持续累积的品牌效应,“一个月花完10个亿”虽然不是场面和动作奇观,但故事本身是国人最关心的财富命题。而《一出好戏》中疯癫荒诞的喜剧故事,也依赖对于中国式人性的犀利剖析。“喜剧是电影市场的刚需,也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文化取向的类型,因此,成品牌、有深度或融合成熟的工业水准喜剧片,票房上超过中国式大片就不足为奇了。”徐建华总结说。
相较于获得市场与口碑认可的中国式大片,暑期档中其他一些国产影片却相继出现提档、撤档、跳档等现象。比如投资高达7.5亿元的《阿修罗》上映3天后票房还不到5000万元,片方紧急宣布撤档。《爵迹2》《大轰炸》也纷纷撤离暑假档。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康婕对《工人日报》记者提出,各类影片在今年暑期档的表现,证明中国电影片面追求“大片效应”的负面影响已显现,“产业要回归良性发展,还要破除对IP与流量明星的迷信,今年暑期档中种种票房不利或撤档、跳档现象,说明在市场扩容期间被电影营销左右的混乱期过后,观众消费偏好已开始日趋理性,开始由流量为王向内容至上回归。”康婕说。
艺术片受追捧的“共振效应”
每年不同档,艺术片依靠好口碑获得票房认可已渐成常态。但一部获得法国金棕榈大奖的日本艺术片《小偷家族》能在国内获得近亿元票房,在今年暑期多种类型影片并存环境中,仍显出特殊意义。
“过去,中国电影缺乏大场面大制作,因此,大导演拍摄大片蔚然成风。随着电影产业快速发展,一度使炒作大IP、流量明星等过度营销成为赚快钱手段。当产业发展日趋健全、观众消费日渐理性以后,今年暑期档表现反映出,在成熟的制作水准之上,关注底层社会人物命运的现实主义风格影片更受青睐,也显示出目前中国电影对这类电影的欠缺。”马巍对记者说,国外艺术电影《小偷家族》能在国内受到热捧,其实给我们补了一课,结合《我不是药神》的爆款效应,这对中国电影今后创作方向更有启示。
在马巍看来,近两年印度电影频频“引爆”国内市场,并非观众看重其国别特色,而是因为这些爆款电影中探讨了与中国共有的社会问题。他指出,有现实主义因素、有社会话题延伸性的影片获得市场认可,源于其与工薪阶层和中产阶层焦虑的心态产生“共振”。
“现实因素和社会话题受欢迎,说明观众有种感同身受和想要发表意见的迫切愿望。而这也印证了相当多数观众对当下社会问题充满焦虑并试图用观影方式宣泄情感,《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戏》莫不如此。”马巍说。
责任编辑:乔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