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296家医疗机构33项检验结果互认
河北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更省钱
□本报记者 李惺
昨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河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河北省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紧密型医联体,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老百姓看病就医更方便、更省钱。
全省医疗费用增幅控制在10%左右
与去年同期相比,全省药占比从38.73%降到34.59%,降低4.14个百分点;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23.29%提高到25.79%,提高2.5个百分点,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进一步体现;医院运行效率有所改善,诊疗人次稳中有升,2017年9月到2018年8月,全省公立医院门急诊人次11882.81万,增幅8.53%,全省住院人次824.76万,增幅4.86%,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诊治;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势头得到控制,全省医疗费用增幅控制在10%左右。
健康平台实现全省61家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在线预约诊疗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省卫生健康委启动实施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推出十项惠民措施,重点包括预约诊疗、远程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日间服务等。同时,将每项措施进行了细化实化,如分时段预约诊疗方面,在推行12580电话预约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健康河北预约诊疗平台”。只要登录省卫生健康委官网上的该板块,就可预约诊疗,减少患者排队等候的烦恼。目前,该平台可以实现全省61家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的在线预约诊疗。对预约患者和预约转诊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
全省共组建各种模式医联体241个
截至目前,全省共组建各种模式医联体241个,其中,城市医疗集团78个,城乡医联体11个,县域医共体81个,专科联盟53个,远程医疗协作网18个。
同时,对标罗湖模式,在邯郸、唐山、衡水3个市和石家庄赞皇等11个县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为重点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工作推进以来,有效推动了医疗卫生重心下移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了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使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得到了有效治疗,疑难病症病人得到了及时转诊,逐渐形成了有序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
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组织44家三级医院向62个贫困县和雄安新区3个县的91家县级医院派驻帮扶团队,常驻开展服务。同时,实施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春雨工程”,向896所乡镇卫生院各派驻1名二级以上医院的医师挂职副院长。帮扶人员已全部到位,帮扶工作全面展开。今年,面向基层推广适宜技术10项,培训人员20120人次;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73997人次。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累计培养医学本科生1346名。下大力解决基层招人难、留人难问题,就医群众对基层服务有了信心,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京津冀296家医疗机构的33项检验结果实现互认
全省400多家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与京津开展合作项目超过500个。12家医疗机构与10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委属(管)医院签约合作。完成了京津冀首批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工作,共涉及179家企业申报的32202条产品,整体降幅达到15%,每年可为三地公立医院节约耗材采购费用超过8亿元。三地296家医疗机构的33项检验结果实现互认,155家医疗机构的2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实现共享,为广大患者节约了大量就医费用。
让群众拥有自己的“健康守门人”
积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面向家庭和社区组建专业团队,为群众提供长期签约服务。通过业务培训、对口帮扶、评选展示等,不断提升签约服务质量。全省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5万个,服务签约居民3192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69.8%,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率99.8%,让群众拥有自己的“健康守门人”。邯郸市在全国率先创建“健康小屋”,组织专家走出大医院,带领团队下沉到社区、乡村,累计建成以专家命名的“健康小屋”2286家,实现了主城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和床位使用率均提高30%以上,群众就近享受到权威专业的诊疗保健服务。
责任编辑:辛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