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5日,夜幕下的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
本刊记者/徐天
本文首发于总第884期《中国新闻周刊》
近日,经历了两年的编制,《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简称《总规》)和《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简称《白规》)对外发布。总规在2018年4月公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基础上补充完善,深化细化规划内容,是统筹新区规划建设的总蓝图。
根据总规,到2035年,雄安新区将基本建成绿色低碳、开放创新、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能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城市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现代化,“雄安质量”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作用明显,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
规划编制工作的下一步重点工作,将是新区起步区的控制性规划和启动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总规要树一个标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中规院)是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编制的技术总牵头单位。该院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新区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总协调殷会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总规要把新区规划建设的最关键的规划界线,比如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确定下来,最关键的规划指标,比如人口密度、土地开发强度、用水指标、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要确定下来,为各专项规划的编制提供规划条件和依据。
在总规编制的同时,新区和起步区最核心的一些专项规划也同步开展,提高规划编制效率的同时,协同编制也为多规融合、理清规划思路、明确目标创造条件。
2018年4月,历经20个月的编制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外发布。中规院院长杨保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作为指导新区建设发展的基本依据,《纲要》的公布意味着新区大的格局、四梁八柱已经敲定,事关雄安发展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已经形成共识。”
专业技术团队在《纲要》的基础上,对此前进行的开放式研究工作进行“收口”,按照《纲要》的相关要求,对规划内容深化和细化,形成了总规。
“进一步完善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的一些基础条件、关键性指标的测算,以及相应工程的研究工作,来确保总体规划是能够落地实施的,而且可以高质量地实施,高标准地开展建设。”杨保军说。
与此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河北省委省政府也召开了专家评审会,确保规划成果能够经得起行业及专家的推敲。
杨保军说,在他看来,此次总规的编制有五个特点。最大的特点是多规合一,“这张蓝图不是单方面的考虑,而是涉及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考量。”因这份考量,也带来了第二个特点,即多个专项支撑,在《纲要》《总规》《控规》《控详规》《白规》之下,有几十个研究专项支撑,每个专项都由国内最拔尖的单位进行研究,并相互协调合作。
另外,从规划编制之初,编制者们就将下位规划想得十分细致深入,研究具体问题,再将具体问题所反馈的情况,在上位规划中进行优化解决,多层叠合。
因此,虽然现在只确定了《总规》,但是详细的方案已经有了,规划是有很深的根基做支撑。而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势必涉及多部门协调沟通的问题,在此次雄安新区规划制定过程中,也得到国家各部委参与支持,对规划中涉及的重大问题及时协调。
另一个特点是多维考量,规划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还要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等。
而在《总规》《白规》公布之后,规划编制者们的下一步重点工作,是起步区的控制性规划和启动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延伸和细化
与《纲要》相比,《总规》在多方面进行了延伸和细化。一个重要的细化是,《总规》公布了三条控制线,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根据《总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为96平方公里,以白洋淀生态功能区为基础划定。之后,将结合森林斑块和生态廊道建设逐步扩大。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和常住人口,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
根据《总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因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确需调整生态保护红线的,严格按程序批准后,方可进行局部调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白规》的一位参与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雄安新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以河北省为主,白洋淀规划编制组也优先提出生态红线划定原则。划定工作由白洋淀规划编制组、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和河北省环保厅联合制定。
白洋淀是自然保护区,在历史上分圈层进行保护。生态质量比较好的、种质资源库价值高的地方划为核心区,不允许进行任何开发,其他如实验区、缓冲区,则允许开展一些生态服务方面的功能。
最终,各方达成共识,首先将白洋淀的核心区划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白洋淀的核心区总共有120平方公里左右。但是,由于这些年部分区域的生态退化,核心区中的一部分达不到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标准,需要先修复再划入红线。最终将生态保护红线的面积,划为白洋淀核心区的96平方公里。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的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96平方公里,占新区1770平方公里规模的5%左右。而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约25%,京津冀普遍也有23%到27%。
这个差距要靠之后的生态修复来补充。在讨论过程中,确实有人提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太少,似乎体现不出生态对新区的重要性,河北省本身也很重视此事。经过讨论,大家认为未来的白洋淀通过治理将逐步修复,森林斑块和生态廊道建设逐步扩大,这些区域都可以纳入生态红线范围之内。
另外,《总规》公布,雄安新区的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26.6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0%。一般建设项目将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并将对永久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进行跟踪管理。
第三条控制线是城镇开发边界。根据《总规》,雄安新区的城镇开发建设用地约350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约100平方公里,外围组团约100平方公里,特色小城镇约50平方公里,战略留白空间约100平方公里。
新区规划建设区将按1万人/平方公里进行控制,而这100平方公里的战略留白,也是给新区的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对于起步区、外围组团和特色小城镇,总规也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和方向指引。
10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将以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核心进行布局。起步区北部将集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校和高端高新产业,建设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和具有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起步区中部则要建设区域性资本集聚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和金融创新中心;起步区南部则将着力发展生态型创新产业,比如创意设计、高端影视等文化产业。
100平方公里的外围组团,由雄县组团的22平方公里、容城组团的28平方公里、安新组团的8平方公里、寨里组团的12平方公里,以及昝岗组团的30平方公里构成。这其中,雄县组团将布局雄安中关村科技园,容城组团布局电子信息等高端高新产业,安新组团发展传媒、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寨里组团布局脑科学、干细胞等生物科技产业,昝岗组团将承接相关科研院所,并布局军工等相关产业。
另外,还有50平方公里被规划为20个左右的特色小城镇,各特色小城镇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5平方公里。北部以高端服务、网络智能、军民融合等产业为主,南部以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生物科技、文化创意、生命健康等产业为主。
此前,《纲要》公布,将在雄安构建“四纵两横”区域高速铁路交通网络,重点加强雄安新区和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的联系。“四纵”为京广高铁、京港台高铁京雄-雄商段、京雄-石雄城际、新区至北京新机场快线,“两横”为津保铁路、津雄城际-京昆高铁忻雄段,实现新区高效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20分钟到北京新机场,30分钟到北京、天津,60分钟到石家庄。
《总规》对此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其中,京港台高铁京雄-雄商段的线路,将北起北京丰台站,南至雄安高铁站,向南延伸至河南商丘市;京雄-石雄城际铁路将北起北京西站,南经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至雄安高铁站,向西下穿起步区,经保定东站接入石家庄,是新区连接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石家庄的主要通道。
杨保军介绍,《总规》相比《纲要》,深化完善了部分章节,也增加了一些章节,分别是“建设绿色低碳之城”“打造创新发展之城”以及“创新数字智能之城”。
比如,在“建设绿色低碳之城”中,规定雄安新区的用水总量到2035年要控制在6.5亿~7.5亿立方米/年;在“打造创新发展之城”中提出,要搭建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性企业,最终要打造全球创新高地。而在“创新数字智能之城”中,则提出要率先建设5G网络等。
另外,与《纲要》中用一小节来探讨不同的是,《总规》在第二章,拿出了一整个章节,明确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原则和内容。目前,先期工程已经开工,包括搬迁安置、生态修复、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2019年,雄安新区将全面开工。
“综治”白洋淀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对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调节河北平原及京津地区气候、补充地下水,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被称为“华北明珠”“华北之肾”。
此次将白洋淀的治理与保护以《白规》专门提出,也能看出对白洋淀的重视。
杨保军说,白洋淀是规划部门推敲协调最多的部分,除了生态保护红线之外,白洋淀的水量也是大家讨论的重点。
华北缺水,白洋淀也缺水。另一方面,白洋淀是华北地势最低的部分,又有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因此,白洋淀的水量多少、如何调控是需要反复磋商的。
在长久的磨合之后,大家形成共识,在保持淀区面积360平方公里左右的情况下,白洋淀的正常水位将保持在6.5米到7米。这是白洋淀2035年的综合治理目标之一。
目前,白洋淀尚存在一些问题。《白规》制定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曲久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谈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白洋淀上游来水量不断减少,淀泊生态需水难以保障,水面也不断萎缩,水位明显下降。历史上降水丰沛的时候,白洋淀水域面积基本在300平方公里左右,最近几年水域在150~200平方公里。
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是,近二三十年以来,海河流域经历了整体上的降水减少。与此同时,上游水资源利用强度增加,尤其是农业用水增多,地下水过量采用,导致入淀河流水量大幅减少。上游8条入淀河流,除了府河、孝义河常年有水外,唐河、潴龙河等其他6条河都已经干涸。
另外,白洋淀还存在污染问题。一种是上游来水的污染。目前,上游有两条河流排水入淀,分别是府河和孝义河。这两条河流入白洋淀的基本都是城市污水厂排放的尾水,和一部分没有收集的污水,主要是五类或劣五类水,氮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水量在每年5000万立方米到8000万立方米。
另一种污染来自白洋淀的淀中村和淀边村。根据调查,白洋淀的淀中村有40个,户籍人口9.51万左右。而在上世纪60年代,淀中村只有1万多人。根据调查数据,目前白洋淀的主要污染物是COD、总氮、氨氮和总磷等。淀中村和淀边村的污染负荷贡献, COD为65%左右,总氮约45%,氨氮约30%,总磷占67%多。淀中村、淀边村对白洋淀水质的污染由此可见。
白洋淀的第三个问题是淀泊生境破碎。过去,白洋淀生态系统完整,但是随着养殖、种植业开发,围水、围堤、围埝、修鱼塘与荷塘等人类活动的加剧,一些地方逐渐干涸,水体不再连通,生境逐渐破碎化。据介绍,白洋淀内有三百多公里的道路,及一千多公里的围堤围埝。
“现在白洋淀被污染,没有干净的来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水体的自净能力也逐渐丧失。”曲久辉说。
根据这些问题,白规给出了治理方案。包括多源补水,即引黄入淀,以及对上游来水进行治理、对上游河道进行疏浚,使得来水稳定在3亿到4亿立方米/年。
另外,针对淀区的生态修复,白规提出,纯水村将分批有序实施外迁。其中,生态功能区内村庄2万人左右先行搬迁,生态服务功能区内村庄有序外迁,保留的村庄将进行最严格的环境管理,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经济。同时,还将进行退耕还淀,增加淀泊面积。规划团队制定了治理的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已在进行。据了解,上游八条河中,仍有水入淀的府河和孝义河会优先治理。淀区内白洋淀北部、靠近起步区的水域,会优先治理。
目前,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以及雄县、容城、安新分局都分别挂牌成立,为了推进白洋淀的生态环保工作,雄安新区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以及大气、水、土壤3个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印发了有关白洋淀流域整治的多项行动方案。
雄安新区设立了环保“红黑榜”,宣传治理先进典型,曝光违法行为。2018年11月初,雄安新区排查了白洋淀周边污染源,发现13个具体问题,比如2处农家乐、1处大型水上乐园均无污水处理设施,废水直排白洋淀。雄安新区公开了此问题,要求立刻查处,并加强巡查监管,防止反弹。
根据白规,到2020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将取得明显进展,年入淀水量达3亿~4亿立方米,淀区正常水位达6.5米左右,淀区面积逐步恢复。
到2022年,白洋淀的生态系统质量逐步恢复,淀区面积达到360平方公里,年入淀水量保持3亿~4亿立方米,淀区正常水位达到6.5~7米,流域水污染治理成果显著。
到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将全面完成,良性的生态系统基本恢复。而到本世纪中叶,《白规》提出,希望淀区的水质功能稳定达标,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健全,能展现出“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的胜景。
责任编辑:辛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