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财经故事 > 正文

“一个苹果”串起的产业链

来源: 河北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一个苹果”串起的产业链

——记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

近日,保定市阜平县果园,孙建设在示范使用果树枝条开角器。 记者 桑 珊摄

爱国情 奋斗者

[奋斗者说]

眨眼间我在“太行山道路”上从小兵变成了“老兵”。亲历了30多年的变迁,如何让太行山人民,乃至全国生态类型相似的贫困地区农民彻底摆脱贫苦,仍是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心愿。——孙建设

□记者 马利 桑珊

孙建设时尚,冲锋裤、徒步鞋、渔夫帽,还有新款的手机和电脑。他的果园更洋气,漫山的苹果树,行距、株距整齐划一,树间布控着和微机控制室“遥相呼应”的天线、传感器,已“染上红晕”的大苹果挂满了枝条。

1982年,孙建设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随即投身到太行山开发的实践中,成为走“太行山道路”的首发战队成员。37年来,太行山的沟沟坎坎,被他走了无数遍。

吃饭的功夫,孙建设的电话响个不停,种苹果的、收苹果的、生产农机具的、卖化肥的……都是孙建设的忠实粉丝,“跟着孙教授,学技术、长见识、能致富。”

“一个苹果”,串起了整个产业链,孙建设是这个链条的核心。

从技术抓起,让果树结出致富果

孙建设是大学教授,也是顺平县苏家疃村的老村长。

30多年前,村里种了400多亩苹果树。满坡果树,光长枝叶就是不结果,一度使村里人愁肠百结。

“下了大力,也没种出个名堂来。”乡亲们守着苹果园,过着穷日子。眼见果园荒得不像样子,村党支部书记和会计找到孙建设,“孙老师,俺们请你去当科技村长。待遇跟俺一样,一天两毛六。”

“山里太缺技术了。”孙建设先约法三章:一是村干部必须带头学好技术;二是技术只讲两遍,必须落实;三是以后别再提钱的事。

走马上任,孙建设一头扎进果园,进行重新规划。农民文化水平低、对科技认知差,他除了现场教,还把果树管理的要求和方法,按日期、分阶段印成材料发到各家各户,使家家有“明白纸”,户户有“明白人”。

村里的老把式们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信不过眼前这个年轻人,讲的时候跟着学,干的时候还按自己老一套。

孙建设就从村干部抓起。

1992年苹果树开始挂果,全村一年产果2万多公斤,收入10多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家24棵树一下卖了9800元。

挣钱少的红了眼,“都是一块跟孙老师学,咋人家能成?”乡亲们打心眼儿里相信科学了,学用技术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孙建设再来讲课,家家户户都早早在果园等着。

不光在地头把孙建设围住,村民们发现他常去谁家吃饭,那家的果树就长得好,结果多,于是强烈要求孙建设轮户吃饭,争着把他往自家请。老乡们吃棒子面,给他掺白面,打开压箱底的水果罐头,塞进孙建设手里,看着锈迹斑斑的瓶盖,孙建设端起来就吃,“这是乡亲们的一片心。”

1995年全村苹果产量突破50万公斤,果品收入达200万元,仅此一项村人均收入就达1800元,一下子成为富裕村。

随着苹果栽培技术的推广与扩散,孙建设及其团队成了更多地方的“活财神”。

顺平县阳各庄的段春新跟着孙建设种了30年苹果,自家16亩果树,他操持起来驾轻就熟,普通果园一亩地产五六千斤,他家能达到八千斤,“苹果个头大,又脆又甜,一年收入十几万元不成问题。”

在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同时,孙建设还培养了一批“土专家”。段春新到苹果产业园当了技术员,不仅有工资收入,还可以学习最先进的技术,成为乡亲们致富的好帮手。“现在,从打药到怎么管果树,我都给示范,村里果树种植达到3000多亩,乡亲们都有了稳定收入。”

如今,上千名段春新这样的“土专家”,活跃在太行山区,成为科技二传手。

防果贱伤农,拉长苹果产业链

2000年左右,随着苹果种植面积增加,果农综合收益不增反降,孙建设心急如焚。“是专家不聪明?还是果农不勤劳?”

答案是否定的。可问题出在哪儿?

为了寻找答案,2001年,44岁的孙建设去美国学习。当时,华盛顿州是世界优质苹果产区,已经全面推行了苹果矮砧密植栽培。除了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孙建设5年中走访了30多个果园和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寻找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一回国他就提出了省时省力,适合规模经营的矮砧密植高效栽培新模式。

示范园里,一人多高的苹果树,枝条不再张牙舞爪地向四周伸长,而是如垂柳般规规矩矩地伸向地面。果园下铺黑色地布,水肥一体化滴灌装置,虫情测报仪、太阳能杀虫灯、水分自动监测器、小型气象站、远端遥控视频监控设备等一应俱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通过手机终端,树上的蚜虫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每个设备孙建设都精挑细选,单是水肥一体化灌溉装置,不仅减少了田间施肥的诸多复杂工序,还实现精准高效施肥,综合节水60%以上。一亩果园比原先多收上千斤,大都是一级果,部分存在冷库里,春节都成了紧俏品。

先进的技术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前来参观、学习。

有了技术支撑,果农们热情更高了。国内采用这种新型栽培技术的苹果园远远超过了100万亩,除了遍布太行山区外,全国4个苹果主产区的11个省份,都建起了现代苹果园区。新疆阿克苏、伊犁,山东荣成,甘肃庆阳,贵州威宁……孙建设和他的科技团队到处奔走,提供技术支撑。

不过,苹果种植存在初期投入大,回报期长的特点。一旦开始产果,收入就直接与苹果的价格周期息息相关,怎么规避果贱伤农?

孙建设认真学习研究经济、金融等领域知识,“我的科研团队里,有人专门研究资金运作问题,还吸纳金融保险等专业人员出谋划策,推出‘特色农业险种’‘保险+期货’等产品。”

“前些年最害怕苹果集中下树时被压价,现在不怕了。卖不上价,保险公司补差价,就像吃了个定心丸。”果农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孙建设却觉得产业链还可以完善:“一个苹果分解开,靠加工增值,果农还能多赚钱。”他瞄准了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多元产品加工,筹建保鲜储藏库,下一步还准备生产苹果脆片、苹果营养饮品。

思路越来越开阔,孙建设要带领乡亲们把苹果“种出花”:注入“文化含量”。“现在有年轻人到果园里拍婚纱照了,我们不光卖苹果,还要卖‘看苹果’。”

孙建设设计了“苹果+旅游”,乡村游搞得有声有色。“春天,满山遍野开满苹果花,城里人可以一家老小来赏花;秋天,红彤彤苹果挂满枝头,人们可以成群结伴来采摘;就是夏冬季也不会闲着,咱这儿空气好,吃吃土味儿,看看坡坡岭岭的风景,美着呢!”

创建第一驿站,让贫困群众梯度就业择业

“眼见着别人种苹果发家致富,俺们年纪大了有心气没力气。”常年行走在太行山里,很多上年纪的乡亲跟孙建设念叨创业的艰难:“想致富,干不动。”

2013年起,孙建设及其团队创建了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摸索出产业扶贫的新路径: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创造一批就业机会,让贫困农民拥有梯度就业和择业的机会,告别贫困。

阜平县平阳镇土门村种了1800亩果园,土地流转每年发放底金89.9万元,全村676人都有份,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98人,人均增收1300元。

“在果园干活还能再领工资,又是一笔进项。”阜平县平阳镇西土门村的段二新摇身一变,成了果园的工作人员,“每个月3、4千元收入,以前想都不敢想。”57岁的段二新出去打工总被嫌弃年纪大,家里还有老人需要照顾。“现在上班不出村,家里有点啥事儿,打个招呼就行,别提多方便了。”

果园里常年工作的有50多人,季节性工人160人。平均年龄在50至60岁,不仅有本村村民,还有附近村镇的。有的残疾人也加入进来,“不能出去打工的人也有了挣钱路子,孙教授带着俺们都脱了贫。”

不仅如此,孙建设还要让农民有尊严地劳动、快乐地生活。

丰收在望,10月8日下午,园区里村民老齐开着四轮除草机正在劳作,只见他在车上按下除草模式按钮,挂挡起步,垄间杂草瞬间被除干净,机器的轰鸣在山谷间格外悦耳。

“这活儿轻省,20亩地用不了一个小时。要是过去,5个人干一天都不一定能弄好。”老齐一脸满足。据介绍,等到园区全部环节完全规范运行,能实现500人直接就业,可间接让1.5万个周边农户受益,每人年收入至少增加5000元。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