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危险的日本,可怕的实力

来源: 作者 / 吕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本周开始,保证1亿只口罩供应。

3月份起,供应量提高到6亿。

此后,还会进一步提高……”

2月21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不经意间透露的几个数字,让全世界惊讶不已!

据新华社和人民网21日消息,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在当天的记者会上表示,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日本将启动国内企业24小时生产体制,结合部分中国进口,预计:

本周起可以确保每周1亿只口罩的供给量。在3月可实现全国口罩供应量增至6亿只,并将在此后进一步增加供应。

6亿只口罩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短短十几天,口罩产能提高6倍!

意味着,日本的口罩产能,正迅速追赶中国!

意味着,日本的生产和动员能力,非常“可怕”!

危险的日本 可怕的实力

不可思议的口罩生产能力,日本太“可怕”了!

战争中,战疫里,不仅仅考验一个民族的团结和韧性,一个政府的处理和应对,更考验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和动员动力。

二战中,美国之所以能够笑到最后,令人咋舌的工业生产能力,军事工业供给能力才是其致胜的真正原因。

2020年抗击新冠的战疫中,口罩生产能力,毫无疑问堪比战时军工业,当之无愧最重要的国家实力体现。

在日本豪言6亿只口罩之前,我们中国毋庸置疑,是当今世界口罩产能最大的国家。

根据中国纺织网数据,2018年我国各类口罩产量45.4亿只。

产量不代表产能。

就实际产能而言,工信部2月2日,曾经透露: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口罩产能最大的国家,最大产能是每天2000万只。

2000万只,满负荷生产,一个月刚好6亿只。

看到没,作为全球口罩第一大生产国,我们中国的最大产能也就6亿只。

中国一个月6亿,日本凭什么做到?!

从中国进口,以解口罩缺口?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21日说,6亿只口罩,要算上中国进口的数量。

目前我们看不到,具体的中国出口给日本的口罩官方协议和公告,只能大胆推测,小心求证。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2018年日本市场上上销售的口罩中,3成是自己生产的,7成要从中国进口。

2018年,日本一共进口了44.27亿只,自己生产了11亿只。

从2018年的数据看,日本似乎只能靠中国,才能完成单月供应6亿只口罩的神话。

但,从现实考虑,指望我们中国可能并不现实。

原因很简单,我们国内目前的口罩供应仍然紧张,药店仍然买不到口罩,大城市里大多只能等待居委会等机构定时定量投放。

2月21日,重要会议告诉大家:要清醒看到,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湖北省和武汉市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这个现实意味着,即便我们有心,可能没有太多条件,把中国宝贵的口罩资源,大量大规模的供应给日本,以补足日本人的缺口。

优先保证国内,有限度的出口日本才是合理的。

加之,疫情的影响,包括我们叶檀财经在内,政府和企业全球调配口罩的时候,都很明显的面临到物流因素的制约。

多种因素下,日本此时想更多地依赖中国弥补口罩缺口,恐怕非常困难。

而这个结果意味着,日本只能靠自己才能丰衣足食。

2018年,日本每个月大概生产不到1亿只口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需要把产能拉升6倍以上,方能完成官菅义伟吹出去的牛。

日本能做到吗?

截止目前,我们没有查到确切的可以作证日本完成6倍产能的实锤,只能从间接上,旁敲侧击。

首先,据环球时报2月13日的报道,在日本政府决心提高口罩产能的同时,有些口罩企业明确表示:

如果现在紧急增产,很可能导致库存过剩。

对此,日本政府正在讨论在市场需求满足之后,将购买一部分口罩作为国家储备。

这一点意味着,口罩企业已经不是担心口罩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多了之后,咋办的问题。

其次,日本作为花粉症大国,口罩是日本人的刚需,在4000万花粉患者的需求刺激下,日本口罩行业常年稳定增长,增长率远远高过GDP。

肥水不流外人田,利益当前,日本本土势必具备提供大规模口罩的能力。

第三, 自从钻石公主号疫情爆发后,日本政府出现一系列所谓处置不当,被全世界抨击的体无完肤,安倍被下台的呼声甚嚣尘上,此时日本政府可能承受不起,口罩的折腾了。

2月16日,据中新网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扩散的情况下, 东京青梅马拉松依然坚持举行。当天,日本全国还有11个地方的马拉松赛事开跑。预计超过50万人参加。

2月21日,在东京西部神奈川县平塚市举行的湘南对浦和的2020J联赛揭幕战中,15000名球迷挤满了看台。

看台上戴口罩和不戴口罩的观众几乎是对半。

各种不作为之后,日本政府被全球媒体评价为:“完全没有灵活性”像“噩梦”一般,是“史无前例的失败”,给“在保健卫生领域一直自诩为世界一流的日本声誉留下污点”。

2月23日,连一向被国民信赖的日本电视台,也爆出荒腔走板之举。

据财联社报道,日本朝日电视台此前做出惊人猜测:“美国1.4万名因流感致死的人中部分可能死于新冠肺炎”。

22日,环球时报向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求证,结果是:

没有证据支持日本朝日电视台的相关猜测。换言之,朝日电视台可能太过慌张,以致创造新闻,混淆视听。

日益紧绷的日本社会当前,越来越受到质疑的日本政府,万万不可能,在口罩问题上,再出幺蛾子。

不然,正如国内不少自媒体所言,日本,真会成为下一个武汉!

永远别小看日本!永远……

永远不要怀疑日本人的实力!

历史原因,中国对日本的感情十分复杂,但有一条不能变,也不该变,那就是:永远不要低估日本,对日本必须抱有12分的警醒。

公允的说,尽管日本政府的做法有点让人不能理解,但从日本国情出发,有其合理性。

亚洲通信社社长徐静波,有篇文章叫《我觉得,日本应对新冠疫情的做法还比较科学》,大家可以看看,对日本政府行为的解读,是比较客观的。

这篇文章可读之外,留言也有可取之处。

对标口罩产能,日本之前为人诟病的隔离病床和监测能力,也在迅速增长。

据静说日本,日本现在每天的检测能力提高到了3800人,隔离病房也翻了倍,目前已经达到了3600张。

这个扩张速度,其实是建立在日本的过往的强大医疗基础上。

给几个数据,大家就可以知道,日本的医疗实力有多强。

那床位来说,据国务院医改办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55张。

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到2020年我们希望达到,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控制在6张。其中,医院床位数4.8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2张。

而日本的床位是多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日本每一千人当中,拥有的病床数为13.7个病床,远远高于世界平均的3.7个病床数,高居世界第一。

当然,日本医疗机构数量也是最多的。

根据2007年OECD统计,从人口比例来看大约是美国的3.5倍、德国的2.7倍、法国的1.5倍。

这次疫情,除了口罩、床位之外,还有几个硬指标,堪称战略储备,非常重要。一个是CT等影像监测设备。

根据华泰证券的数据,日本在医疗影像设备保有量方面,同样全球第一。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湖北缺物资,更缺逆行天使。

医生护士等逆行天使,在关键时刻,其实就是中国的战略性储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国家卫健委:我国每千人口医生数达到2.59人,护士数达到2.94人。

日本这方面是多少?医生千人数量和中国差不多,但护士则差距非常大。

据健康时报,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日本每千人护士达到11.49人,是中国的近4倍。

最近有款海正药业有款针对新冠的新药,“法匹拉韦”获批上市。

殊不知,“法匹拉韦”最初是富山化学工业公司2008年研发的,现在专利权归属于富士胶卷公司。海正药业是2016年和富士签署专利授权之后,才在今年得以获批新药。

而就在我们紧锣密鼓的筹备,希望用法匹拉韦制服新冠的时候,日本宣布:

已经储备200万份法匹拉韦,并已经在22日正式投入临床治疗。

如此之快的生产和调动能力,全世界除了中国,可能也就日本了。

除了医疗,还有别的。

疫情中,科技股蒙眼狂奔,半导体、5G等所谓国产替代概念一顿猛涨。

但其实,目前半导体等高科技行业里,日本才是真正的头部玩家。

之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时候,日本吊打韩国,就是因为日本具备了,足以卡住了韩国人脖子的实力。在半导体制造产业链的最上游,材料端掌握绝对话语权。

据SEMI推测,日本企业在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达到约52%,而北美和欧洲分别占15%左右。 生产半导体芯片需要19种必须的材料,缺一不可,且大多数材料具备极高的技术壁垒. 而日本企业在硅晶圆、合成半导体晶圆、光罩、光刻胶、药业、靶材料、保护涂膜、引线架、陶瓷板、塑料板、TAB、COF、焊线、封装材料等14中重要材料方面均占有50%及以上的份额,长期保持着绝对优势。

日本对韩国曾经限制出口的三种材料中,日本的产能均占到50%以上,其中氟聚酰亚胺、氟化氢材料分别占全球份额的90%、70%。

目前,我们中国正在进行的半导体国产替代,日本早在8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当时国产化设备率就超过了70%。

韶华不再,日本人确实老了,深藏不露,日本内核依旧强大。

卧虎藏龙里,真高人,往往深藏不露,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

一个越来越“隐形”的日本,可能比一个锋芒毕露的日本,更让人敬畏。

请大家记住,短短十几天,倾全国之力,1个月就能供应6亿口罩的,除了中国,只有日本!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希望战胜疫情之后,中日两国永远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责任编辑:雷亚杭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