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曾经靠低价、大量出货赚钱的路忽然走不通了
“大概从2010年开始吧,我们的产品订货量比以前少了好多,一些老客户都把目光转向了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家。而且客户对产品质量也越来越挑剔了。以前我们生产什么样式的,他们就要什么样式的,现在变成了他们需要什么样式的,我们才做什么样式的;以前一个花色的毛巾就可以装满一个10吨的大柜,现在得几种花色拼一起才能装满。”苏秋芬说。
苏秋芬的遭遇不是个例,几年的WTO“红利期”后,高阳众多纺织企业像是经历“七年之痒”一般,不同程度进入了发展低潮期。
“毛毯和毛巾一样,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率很低,净利润率一般只有5%左右,虽然今年销售额同去年比有一定增长,但由于用工成本上涨、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等因素,让本来就不高的利润率更是低得可怜。”河北双羊毛纺集团董事长郭艳庆说。
高阳纺织企业集体遭遇“寒流”,同样源于经济全球化。
“在入世最初的七八年里,我们依靠低原料成本、低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建起了价格优势。但是近两年,那些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最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已经开始转移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之前的低价、大量出货的路已经走不通了。”高阳县纺织商贸城主任臧哲辉分析说。
曾经去孟加拉实地考察的河北三利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韩丹告诉记者,在那里,目前工厂的平均地价是中国平均地价的五分之一左右,而孟加拉纺织工人工资只有60美元/月,折合人民币不到400元/月,“高阳这边的纺织工人工资,已经从2001年的平均700元涨到了如今的平均接近3000元。现在的孟加拉就是10年前的我们。这种条件下,我们中低档纺织产品如何跟人家竞争?”
纺织企业遭遇“寒流”,也让当地看到了自身竞争意识的缺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觉得这句话很适合我们现在一些企业的现状。咱们县的企业大多都是滚雪球似的一点点慢慢滚起来的,现代企业管理意识不强,再加上前几年行情太好,出口企业什么都不用考虑,老板们不用研究产品和市场,在家坐着就能数钱。数着数着就把竞争意识数丢了,把人做傻了。”苏秋芬感叹着,纺织企业依靠出口坐地生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3投入资金改进设备、提升质量、打造品牌,事关企业的生死
“可以说,这十年我们公司的业绩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快的增长过程中,没有遇到过大的波折。”张瑞春告诉记者,虽然近年来金融危机、汇率上涨、用工成本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使很多纺织企业陷入困境,但瑞春公司从一开始就坚持的质量战略、品牌战略和内销、外销两条腿走路的战略,很大程度上帮助公司在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取得了发展。
形势好的企业,秘诀也是相似的。“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品牌,没有品牌,企业就没有生命力。”12月4日,在永亮毛巾纺织品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公司董事长段亮。他告诉记者,从创业之初他就坚持做渠道、做品牌、搞宣传,产品只走各地大型超市而不走批发市场。现在,他的产品已经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现在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可以说是纺织行业第二次洗牌的时候,企业家能不能经得住考验,敢不敢投入资金改进设备,能不能提升质量、打造品牌,事关企业的生死。”段亮解释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段亮对自己的产品质量如此有信心,源于公司的技改措施。
“我们的产品不仅要用最好的原料,还要用最好的设备进行织造。看,这是公司今年投资2000万元新购进的意大利宝玛泰克斯织机。”在生产车间,段亮介绍,这种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不仅效率相当于普通织机的4倍,而且能生产复杂工艺和特殊要求的巾被类产品。
除企业家们之外,作为高阳县的经济命脉,纺织企业的转型难题也得到了高阳县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高阳县商务局副局长吴伟光表示,该县商务局拿出专项资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引导出口型企业开拓南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
高阳县委宣传部沈齐告诉记者,高阳县每年拿出100余万元用于奖励纺织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设备,已有宏润、瑞春、永亮等10余家龙头企业获奖,全县纺织企业也掀起更新设备、引进技术、节能降耗、提高效率的热潮。
记者采访发现,近两年遭遇困境的高阳企业家们,大多也意识到了企业转型的必要,在技改投资和品牌塑造方面开始发力。
据了解,今年以来,高阳新上各类先进织造设备1500余台(套),先进纺织设备投资占到设备总投资额度的36%左右,综合效益提升35%。
为产业提升搭建平台,高阳还先后建设了纺织商贸城、毯业工业区和工业项目集中区园区,以推进产业布局由“分而散”向“集聚集中”的转变。
这种转变,正在促动当地从企业、产业到整个县域经济发展新局的形成。本报见习记者 王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