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遭遇升级阵痛,工人薪酬直追北上广,政府解决“同城待遇”
编者按:升级机器设备代替工人,农民工工资直追北上广,地方政府解决“同城待遇”留住务工人员……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在广东、浙江、河北等地调研时发现的“用工荒”新形势下的“众生相”。本组稿件广泛采访企业主、农民工群体和基层干部,从三个侧面展现“用工荒”出现的新形势及其带来的影响,以飨读者。
广东大朗镇:“用工荒”企业转型焦虑
“只闻机声”推升生产成本
记者 黄浩苑 广州报道
“以前的手工织机,1个工人只能操作1台机器,半年前我们换了半自动机,1个工人提高到可以看2台机器,现在我们全部换上了电脑机,1台电脑机相当于8台手工机,而且1个工人现在提高到可以同时看6台电脑机。也就是说,现在1个工人相当于过去48个工人的生产效率。”广东东莞大朗镇裕和制衣的行政经理韦应煜“淡定”地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韦应煜还向记者透露,今年工厂的生产情况一切正常,这几天老板已经飞往巴西,希望能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以此抵御外部经济环境动荡带来的影响。
在招工难的现实下企业仍然扩大再生产,其底气何在?记者来到裕和制衣的生产车间,却吃惊地发现,如足球场般大的生产车间全部堆满了旧机器,遮盖的雨布上布满了灰尘,而不远处的新车间传来了织机的隆隆声。新的生产车间可谓“只闻机声,不见人影”,除了一两个工人巡视机器外,16台电脑织机在不停地运转。
生产车间“只闻机声,不见人影”的企业不止裕和制衣一家。有“世界毛织之都”之称的大朗镇企业纷纷投入经费升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力图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像裕和这样的小企业尚且经历了设备更新半年之后的再次升级,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更是一步到位,引进了价值近100万元的德国数控织机,不仅包括了织布技术,还可以进行缝盘操作。
大朗作为中国羊毛衫传统生产基地,现有3000多家毛织企业,对手工的依赖程度达到了90%,但在人口红利越来越薄的客观情况下,企业纷纷投入经费升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全镇数控织机使用总量从2005年的不足1000台增加到现在的近3万台,大朗成为数控织机集散地。2011年全镇生产总值超过144亿元,同比增长5%;工业总产值超过305亿元,增长4.7%;出口总额16.2亿美元,增长1%。
根据东莞市有关部门2011年底的调查,受多种因素影响,企业经营成本短期内快速上涨。综合平均上升了11.5%,微小出口型企业经营成本上升更达18%。其中原材料价格上涨是主因,占企业成本上升的64.4%,平均上涨14%;其次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占企业成本上升的14.9%,平均上涨14.4%;第三是人民币升值等因素,2011年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超过4%,已接近中小企业的盈亏平衡点。企业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率普遍缩减2至3个百分点。
但是,转型升级并不轻松。大朗镇龙头毛织企业颖祺实业有限公司仅仅是设备更新一项,企业就投入了3个亿。公司行政总裁曾天仁说,设备更新的成本在2007年之前不到3年可以回收,在2008年至2010年期间需要用5年,但在如今的经济运行情况恐怕需要7年。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开始凸现。记者在多家毛纺织企业的流水线上看到,在这里作业的工人大都是中年妇女,尤其在中小型企业中更是难觅年轻人的身影。来自陕西咸阳农村的女工何雅萍说,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些费眼费力的针线活,到工厂里不到半个月他们就能上手,但是这些手工艺起码需要师傅带3个月,他们耐不住性子,产品的质量也不好。
无论是转型升级还是转移,劳动力困局让依靠廉价工人发展起来的制造业深陷焦虑,突围已经成为了企业的共识。韦应煜说,设备更新的成本虽然很高,即使是国产机器也要10万元一台,我们的半自动织机用了半年就要淘汰,但是这也是必须的。因为现实是,工人越来越少,工资越来越高,企业再不升级只能是坐以待毙。数控织机虽然贵,但生产效率高,很多复杂的花纹手工织不出,在减少人工依赖的同时,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现在工人们平时只需要看着机器换针换线就好,不像从前那么紧张。
在用工紧张的环境下,大朗镇的本地居民的生产力也被挖掘了出来,一些家庭盘下了工厂淘汰的半自动织机,在家里开起了小作坊接外单。在大朗镇中心城区的地豆街,就有这样的一户人家,他们盘下了2台半自动织机,由家庭的妇女负责照看。女主人说,织机不用时时盯着,她们可以照常买菜做饭接送小孩,而且还有1千多元的额外收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