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格兰皇家银行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分析都表明,各界已达成共识:人民币有潜力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但也面临困难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日益成为业界的热点话题。从苏格兰皇家银行的研究报告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Barry Eichengreen的预测都表明,各界已达成共识:人民币有潜力成为全球储备货币。
但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相应也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分步骤练好内功。完善债券市场、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健全金融市场、推进汇改都是需要提前做好的制度准备。
现阶段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影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度。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条必经之路就是要开放国际收支中的金融项目,通过国际收支项目的逆差来实现人民币大规模向外输出。当境外的人民币存量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就出现了人民币回流渠道的问题,因为只有保障大规模的人民币回流渠道通畅,才能够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上的储备货币,从而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回流的方式是境外人民币购买以人民币为计价方式的资产同金融产品。其中,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的金融资产不仅包含人民币股票,更主要的是以人民币为单位的债券,例如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
我国的人民币债券市场还很不发达,这就使完善人民币债券市场成为下一步的重中之重。不仅要能够提供品种繁多的产品,还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保证交易的活跃。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成熟的债券资信评级体系。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首先要对外开放债券市场,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规模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规模。而开放的债券市场需要成熟的债券资信评级体系。
就目前来说,中国债券资信评级体系的建设仍然滞后,债券评级工作发展相对缓慢。这体现在:债券资信评级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有关管理规定比较零散,缺乏必要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清晰化;并且,债券资信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得不到足够保证,机构数量较多,有较大程度恶性竞争现象;债券评级技术仍不成熟;较多企业对资信评级的认识有较大偏差,不切实际的过度追求高信用等级等。
信用评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在债券市场化约束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才能对来自国内外的债券发行机构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准确的揭露产品的市场风险,从而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币债券市场不断开放,特别是大量国外发行人的涌入,使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规范和要求,变得日趋重要。
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健全的银行制度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如果缺乏健全的资本金融市场,缺乏能够健康运行的银行体系,人民币的国际化过程也不会发展顺利。
我国的金融市场现在还缺乏广度和深度,资本自由流动的程度还不是很高,金融监管不是很宽松,银行的效率也不高,这都阻碍了贸易商试图通过较低的利率成本实现对贸易融资票据的贴现,从而影响了人民币作为计价同结算工具的角色。此外,我国货币市场的流动性还欠佳,这也阻挠了其他国家政府和个人投资者持有人民币作为计价工具的愿望。并且,我国外汇市场的管制也负面影响了货币的流动性。
以上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如果金融危机爆发,直接会影响到人民币币值稳定,进而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的状况,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因此,在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发达的金融体系和银行体系,是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汇率的波动会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汇率的自由浮动是前提。汇率频繁的波动,会加大交易商的汇兑风险,而币值的稳定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
纵观日元国际化过程中汇率的走势,我们可以以之为鉴。当初日元国际化进程不断展开,日元魅力增大,以日元为计价的资产同负债引起了海外投资者的兴趣。此时,以日元计价的产品也呈现大型化和多样化。外国人持有了大量的以日元计价的产品,日元资产国际流量和储备不断增大。
日元资产储备的增大,造成了日本的风险溢价下降,迫使日元升值。而日元同美元之间的汇兑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日本缺乏像美国一样的独立货币政策。这些,最终导致了“日元综合症”的迸发:日本国内长期通货紧缩,长期难以称为“国际性信贷银行”。在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王倩 作者系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经管系副教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