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网络流行语掀民间语文狂欢 流行体为语林拾遗补阙

来源: 工人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文坛扫描】从“流行语”到“流行体”

民间语文另一种狂欢和出版阅读背后

每隔几年,《新华词典》或《现代汉语词典》都会进行一次修订,把一些社会上使用率很高的新词收入其中。和那些从典故中诞生的老词相比,新词的背后往往都连结着一个社会热点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这个新词,往往是民间语文对于热点和现象的高度概括——这种概括,有时是调侃,有时是无奈,有时是愤慨。其实,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网络上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穿越”、“伤不起”、“hold住”、“总结体”、“方阵体”、“淘宝体”……林林总总的网络流行语和流行体风靡于近年的互联网界。

“人人争说”便是流行语

什么叫流行语?100位专家可能会有100种解说。有没有个通俗易懂而又能为大众普遍接受的界定方法呢?就像一位美国的著名报人曾给新闻所下的定义:什么叫新闻?能让女人大叫一声“哎唷,我的妈呀”的,就是新闻。流行语是否也可援例,找到个类似的判定标准呢?

夏中华主编的《中国当代流行语全览》(学林出版社2007年12月版)正是为“流行语”把脉。比如你在搜索引擎上敲上“人人争说”四字,就会有“人人争说”的大量事件、众多人物奔来眼底,如“人人争说软实力”、“人人争说杏花楼”、“人人争说齐达内”、“人人争说易中郎”……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人人争说”,这样的情形不仅会发生在当下这个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E时代”,即便在政治形势冷峻、文化荒芜的那个岁月里也是可以发生的。

例如1969年9月10日在甘肃武威出土了东汉“马踏飞燕”铜奔马等重要文物,立即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效应,郭沫若泼墨挥毫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诗句。可见,在那个政治生活极度异常的时代,人们除了会狂热地“争说”一些政治人物和政治现象,也会把“金缕衣”这样的出土文物作为“争说”的对象,真实地流露出对祖国灿烂文化的一份难得的热切感情。因此,什么叫流行语?夏中华以为在某一时期能够让“人人争说”的词语便是流行语。

以2011年为例,“Hold住”一词源于一档台湾综艺节目。大学生谢依霖穿着比基尼参加海滩派对时,才发现是清朝Party,穿错衣服的她告诉自己要“Hold住”,她突发奇想,把比基尼反罩在头上,变成清朝格格。表演结束后,谢依霖说:“就算我搞错Party,整个场面我也要Hold住!”“Hold住”一词因此走红。从“不给力”、“伤不起”到“Hold住”,由不断升级的网络热词可以看出,我们的“抵抗力”也在提高,网友称,即使生活不给力,我们也要Hold住。“Hold住”同样是“人人争说”才流行的。

由新闻信息专家倾力筛选出中国2004年度流行语,并于2005年首次对外发布。《中国流行语2005发布榜》(文汇出版社2005年5月版)在我国第一次以宏大的规模全面、客观、细致地推出单一年度的流行语,其范围涵盖时政、国际、财经、交通、职场、房产、汽车、健康、出版、教育、旅游、体育、科技、网络通讯、演艺等多个领域。

从此,文汇出版社先后推出的《中国流行语2006发布榜》、《中国流行语2007发布榜》、《中国流行语2008发布榜》、《中国流行语2009发布榜》、《中国流行语2010发布榜》……年度“流行语发布榜”系列图书就不断受到读者的关注和期待。然而,这些年度流行语甄选也离不开“人人争说”才流行的原则。

“流行体”为语林“拾遗补阙”

当“流行体”取代“流行语”,人们“微小说”般的创作热情取代“给力”式的生搬硬套,民间语文似乎迸发出一种奇异的张力。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些网络流行体毕竟是以“新”来夺人眼球的,让人自娱自乐之后,恐怕也难逃不知所云,抑或被人遗忘的命运。

尘元——语言学学者、出版家、翻译家陈原的笔名。陈原主持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和一系列辞书,为出版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在尘元看来,语言、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彼此是相通的,都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而中国的语言环境得天独厚,语词的丰富简直无与伦比。

尘元的《在语词的密林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1月版)收录的201条随感就是很好的例子。前100条完成于1991年。作者此前在《读书》杂志开设专栏,每期写几则札记体的闲文,谈论古往今来、时下流行的语词现象,以及汉语词汇演变研究中的点滴体会,竟成了许多读者阅览该杂志时的首选。若干年后,作者“重返语词的密林”,话锋不减当年,所谈多是发自生活的流行语汇,至2002年,又完成了收入该书的后101条。尘元在语林中“拾遗补阙”,为文字语汇作出中肯的解释,从语义学角度探讨文字的变迁,不仅有例句说明,还配有百余幅古朴的小图,包括殷周秦汉的甲骨金文、碑刻石刻,玛雅和阿兹特克古文书,古希腊、古埃及图案,文艺复兴前后的书籍插图等,图文顾盼生姿,读来亲切活泼。

其实,流行语和流行体为语林“拾遗补阙”也牵动着一些出版人的心。在资深出版人黄集伟看来:“民间语文、山寨汉语或许只是一种最渺小且零成本的国家资源,可三五年乃至七八年后,我们不难发现,原来,某个‘说法’本身,已是一种兼具记录历史、传递某种复杂微妙民情民心等多种功用的津梁,并因此显出珍贵,乃至稀罕。”

“流行语”或“流行体”研究

“流行语”或“流行体”研究,虽说在学术界话题属于小众话题,但它牵动大众的心灵。大多学者的研究和著作,往往是从网络语言开始的——其实,流行语也往往是与网络语言紧密联系的。

网络语言虽然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但它却是一种兼容并包性很强的社会方言,有着无限的创新性,给现代汉语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波,有人称之为“第三次语言革命”。网络语言的出现不亚于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历史意义。学者汤玫英的《网络语言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版)首先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进程作了述评,接着分析了网络语言的性质、类型、特征,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然后从修辞学、符号学、传播学、模因论、文化学等多学科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审视,并对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进行了讨论,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这为流行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3月版)的选题和写作本意就源于“多极延伸的欲望、让想象飞翔、后经典时代的网络狂欢、网络小说的文体探索”的学术立场,至于实际效果怎样,只能由睿智的读者来评说了。丛书共有6本,它们分别是杨雨的《网络诗歌论》、苏晓芳的《网络小说论》、蓝爱国的《网络恶搞文化》、欧阳文风和王晓生的《博客文学论》、李星辉的《网络文学语言论》,以及柏定国的《网络传播与文学》。这些作者都是中南大学文学院的教师,也是该学校网络文学研究基地的团队成员——他们均为近年来崭露头角的年轻的教授、博士,思想敏锐、观念新颖,加之这6本书的选题都是网络文学的新命题,需要有新思维、新方法去作新解答、新拓进,因而冠之以“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是他们的写作动机,也是学术推进的期待。(潘启雯)

 

责任编辑:韩红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