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行业聚焦 > 正文

违规日积月累 小小毒胶囊“拖病”制药业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紫禁城立夏之前,下了一场绵长的春雨。晚饭后,北京宣武区的叶先生辅导着三年级的儿子叶一一在做语文作业,一道发散思维的题刚开始难住了叶一一:用酸奶,水塘,厨房设计内容营造场景,连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但是马上,孩子灵感就来了,紧锁的眉头忽然松开,不到1分钟就欢欢喜喜地完成了造句。叶先生拿过来一看,哭笑不得:“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2012,皮鞋很忙。”

儿子引用的是网上流传很广的“皮鞋很忙”,看来“皮鞋”已经“深入”寻常百姓家。这让叶先生感慨良多。他是一位资深股民,因为自身相关的行业背景,一直对医药板块十分留意。

“医药子板块都出现了上涨。生物制品和医药商业涨得最厉害。东宝生物和青海明胶都涨了。尤其青海明胶,5次涨停。”叶先生对记者说,“这涨跌都跟流行的毒胶囊有关。通化金马跌那是活该,倒霉的是东阿阿胶,完全就是因为有‘胶’躺着也都‘被中枪’。”

“请用3个亿买些好胶囊”

目前,被曝出来涉嫌使用“毒胶囊”的医药厂家不乏知名企业和制药大厂。有人奇怪,一粒小小的胶囊花不了多少钱,这些信誉不错的企业为什么要这么“抠门”,犯的着为省那么点钱,砸了自己的招牌吗?

某做良心药的一位工作人员为记者解惑:“胶囊壳的差价都不大,正规胶囊壳比非正规胶囊壳也就贵那么几厘钱。但是架不住我们的生产量大,做的是基础批发,成本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

有人算了一笔账。以10万粒胶囊为单位,优质药用明胶价格约为1500元,一般药用明胶大约1000元左右,但是工业明胶的价格只有不到500元。有业内人士透露,他所在的厂家硬胶囊的生产线有5条,一条生产线一天生产20多万粒药,一天量产接近100万粒。”按照这样换算,使用“黑胶囊”制药的这个厂家一个月就能节省十几万元!

果然是“差之毫厘”,失之“钱”里,得之千里。

企业缺钱?比起十多万的利润,还是辛苦挣来的金字招牌合适些。那他们省下这些钱都做了什么,钱都去到了哪里?

前阵子有人从一个侧面揪出的一个报道有点意思。某权威广告排行榜上,某药业2011年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15.04亿元,其中仅在今年3月份,该公司在中央和省级电视广告投放金额就达3个多亿。

3个多亿的广告砸出了家喻户晓的几句经典广告词,同时也砸出了一帮整天晃动在镜头前家喻户晓的天价“药物代言明星”。

和记者聊起这个新闻,叶先生很认真地说:“如果可以,请用3个亿,不要打广告,买些好胶囊。”

殃及池鱼

“毒胶囊”事件演变至今,截至目前,各地公安机关已立案1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3名,查封工业明胶和胶囊生产厂家十余个,现场查扣涉案工业明胶200多吨,各地警方查扣8000多万粒问题胶囊。

在9家涉毒企业里,修正药业目前对外宣称已全面召回问题产品,四川一家医药公司表示,修正药业的合作医药公司正按照批发价加一毛的方式,从终端回收所有胶囊;另一家企业通化金马则表示,目前胶囊剂生产车间已被省、市药品监管部门查封,除召回问题胶囊销毁外,对于其他19种胶囊产品也已暂停销售和使用,将全部召回待检验合格后重新销售使用。

“问题胶囊事件”爆发一周有余,在舆论和部门监管的压力之下,问题药企们大都表态召回铬含量超标的“问题胶囊”,这是一个挺好的态度,然而此次“毒胶囊”事件,除了搞得消费者人心惶惶之外,许多涉药企业也无辜受了连累。

资本市场上,譬如开篇提到的“东阿阿胶”。实体经济里,相关企业和产品被牵连的更多。

记者看到各家医药网店里,“空心胶囊”基本上都全部下架,店主在线回答虽然坚称自己是“正规胶囊壳”,但受舆论影响,“几乎没有成交量”,不如“避避风头”。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