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行业聚焦 > 正文

违规日积月累 小小毒胶囊“拖病”制药业(2)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保健行业的“养颜胶囊”颇受影响。胶囊类美容产品销量普遍大幅下滑。

中医养生类产品也难逃厄运,一位做了几十年的中医养生类产品的驻店主人对记者说,原本店里卖得很好的一种“逐瘀汤百粒胶囊”,以前一个月至少能售出300多瓶,但是4月15日后的成交记录“唰唰往下掉”,居然还不到10件。

与之相反的是,记者发现,市场上的片剂、天然植物类加工药品及中草药开始走俏。

有意思的是,整个社会舆论谈“胶囊”色变,就连病人都受到了影响。

73岁的卢奶奶是广安门中医院的“常客”,内科大夫给她开胶囊中成药时她死活不要,再怎样解释也无动于衷,大夫无奈只能给她换成汤药。“这都是今天第三个不要胶囊的患者了,一般都是岁数大的。”内科主任大夫这样说,“其实也没必要搞得人心惶惶,毕竟问题胶囊还是少数,正规途径和渠道的胶囊药品和产品,还是能保证消费安全的。”

一种常态的畸形存在

“君如水果任搅拌,妾做明胶携汁凝;君如良药成颗粒,妾做胶囊始相随——我的皮鞋”。

“皮鞋很忙”的这阵子,微博也很忙。不断有博友爆出各种后续新闻。

随着“毒胶囊”事件的连续升温发酵,进入公众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由皮革做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的问题了,而是医药原材料采购、流通、招标、监管等整个市场链条遍地开出“不规则”花样的问题。对相关上市医药企业的资质审核,也有人提出了质疑。

当然,反复提及最多的,还是监管。食品安全蔓延到医药安全,从非法添加剂到不法原材料,从产品源头到市场终端,一再重复上演的悲剧与闹剧,所到之处,都是一声叹惋。

数据显示,1985年以前,我国只有约1000家药厂,1995年猛增到了6300家。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药品生产企业已经脱离了行业规范,不正当的行业竞争带来了伪劣药品的泛滥。药品生产企业违规操作、偷工减料、李代桃僵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的畸形存在。

和食品添加剂一样,添加剂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违规操作和失衡用量。正如废弃的皮革,是什么力量和配合,让它纵贯食品药品,上演了这样“精彩”的一出好戏?

低成本的犯罪,日积月累的违规,只罚不管的监管,一步步将“皮革”推向了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导演了它最戏剧化的出现。

据调查,空心胶囊的市场原本就供大于求。原料成本“以毫厘差千里”的盈利模式下,招标企业手一抖,便将一个更低价的中标企业放入了市场链条中来,也将巨大的威胁送给了终端消费者。而法律法规的空档层出不穷,尤其在《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对辅料的要求相对较弱。虽然有对“明胶空心胶囊”明确的“七大标准”和详细要求,现在看来,却只剩下了无比讽刺。

比如浙江新昌县的华星厂与卓康厂屡次被查出使用劣质原料和违规操作等各种问题,每年都要“去处罚个几次”,有意思的是,这两家企业居然能正常运转,一直“坚持”到胶囊事件大规模案发。

一位业内人士形容平静地对记者说,“哪个省没几个打不死的药厂。”多么惊人又多么淡定的一句话。为什么“打不死”?起码不是相关部门的“不知情”。“小强们”需要的,也绝不仅仅是“曝光”。(记者刘可)

责任编辑:柳亦柔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