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中国中青年猝死比率不断攀升 过劳压力大系主因(2)

来源: 央视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解说:

知识就是力量,奋斗永无止境,但当身体已经无力,这些正直青春,本该属于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的年轻人却一个个告别人世,留下了未完的故事和遗憾悲伤。

2011年,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院在对92个过劳死案例进行分析后,发布报告指出,近年来过劳死发病率直线上升,其中以男性人群居多,IT行业过劳死年龄最低,平均只有37.9岁。去年五一节期间,智联招聘一份对3000多名职场人的调查显示,近三成人劳动节期间需要加班。而搜索五一加班这样的关键词,我们看到更多的讨论集中在如何计算加班费上。当加班成为很多白领被动的无奈接受,酬劳补偿的背后却是无法保障的健康。就在几天前,有媒体发起了一项你平均一周加上几小时的调查?超过一半的人投票选择了“我已经脑残了”这一项。没日没夜的苦干,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自己身体不适的忽视,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危险的距离变得近在咫尺。

广东某医院心理科主任 何日辉:

因为大家心理压力都比较大,你要学会很多释压的方法,尤其是适合于自己的,这个很重要。比如说运动或者旅游,或者跟朋友去倾诉。

劳春燕:

有人说现在的中青年是累倒的一代,有多累法呢?咱们一块来看几项调查。一看,首先说从人的感觉上来看,这些症状你有吗?在一项有13065人次参加的调查当中,回答说感觉到疲劳的一共28.8%人,一共是10000多人感觉到自己非常疲劳,出现肩颈僵硬,还有头痛或胸闷的症状,还有15.7%的人感觉到衰老感,未老先衰。

再来看,为什么会那么累呢,看看他们每天工作多少小时?8小时以下的,22%。只有两成。8-10个小时的将近五成,10个小时以上还有将近三成的人数,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

那休息的时候,能不能休息呢?是不是经常要加班呢?不常加班的人53.1%,常常加班的人已经接近了50%。其实这猝死并不是没有端倪的,如果说猝死是一个质的变化,是一个结果的话,那么过劳其实就是一个量的累积,是一个过程。

那么到底猝死是不是猝不及防,是不是能够防的呢?过劳成因是什么?我们接下来就来连线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副教授、人口健康学的博士王存同。王教授您好。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王存同:

你好,主持人。

劳春燕:

首先请您回答一个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猝死是不是猝不及防的?因为现在我们发现,很多朋友都在问一个问题,特别是很多中青年的朋友都在问一个问题,觉得自己平时非常累,可能也是亚健康的状态了,似乎猝死的危险就在自己的身边,所以这个问题要请您来回答,是不是猝不及防?

王存同:

我觉得这一点不能造成心理恐慌,实际上猝死是可以防范的,如果能够加强个人的生活习惯去防范它的话一定是可以预防的。

劳春燕:

怎么防法?

王存同:

第一个,首先要意识到生命首先是我们自己的,其次才是社会的。如何能做到强身健体,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是我们要转换的一个理念。过去的口号总说,我们要去为祖国献身,但是现在我们要强调为祖国健康工作,一定要自我减压,然后注重一种心理的干预,来缓解工作压力。并且强化一种社会支持。

另外,从个人内心来讲,一定要把握自身的期望值,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地和别人攀比成绩或者合理的安排工作劳逸结合,然后态度乐观向上,自我的心理调节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很多青年人或者说中年人总是把自己设定一种非常高的目标去追求,导致了过度的身心疲劳。

其次,我说在个人防范的基础上,那么就是要强调一个社会的防范。我们知道中青年的人群可能是处在一个健康、亚健康、疾病导致的工作负荷如果大的情况下,就可能引起这种过劳死这种情况。因此,我认为从社会制度上也应该制定一些相应的社会保障,来促进中青年的健康水平。那么这种有效的途径就在于一个制度的完善,像在一些发达国家都采取事前防御和事后救济相结合的办法,平时多给员工做体检,这种都是可以的,这种定期的体检制度,包括健康知识的传播,包括健康风险意识的提高,我觉得在我们社会制度里面要加以加强的。

劳春燕:

或者说不管是社会,还是企业,还是个人,怎样来加强人的健康管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预防过劳死或者说预防猝死的关键问题。另外请您来分析一下原因,刚才您已经提到一部分了,我们说过劳死,过劳死是不是就因为过劳才会死?这跟我们生活习惯或者运动习惯有没有直接的关系?

王存同:

我觉得过劳死是这样一种状况,它是源于劳动者长期的超时劳动或者高强度劳动,以及由此相关的一种精神压力所导致的突然死亡,更是一种超过负荷压力的积累所导致的生命和运动的萎缩,那么它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方面,引发的这种类似于一根稻草压死最后一个人,就是长期过劳,疲劳成疾。另外一段时间,你在相对短的时间里面负担激增,连续工作,或劳动,或出差,并且有已知的或者说潜在的一些疾病,例如以前就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心肌缺血等等这种症状,还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过量的饮酒或者说药物成瘾,睡眠不好,饥饿,暴食等等,还有一些伴随着情绪变化,像紧张、愤怒、焦虑,或者遇到其他生活上突然遇到一种不称心的事件,像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过劳死的风险。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来这种过劳死呢?我想过劳死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很多人对此比较担心、害怕,仿佛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实我们刚才讲了这种过劳死是可以预防的,那么近年来为什么出现过劳死频发的现象呢?我们自己常年的调查和研究认为,中青年过劳死是经济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社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这四个因素和个体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一种综合结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过劳死虽然看似是个体的原因直接导致的,但却与制度的积压是高度相关的。我们认为这两点呈现一定的因果关联。

劳春燕:

所以他有一个社会背景的。确实我们也看到过劳死的概念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从日本开始被提出来的。

王存同:

是的。

劳春燕:

所以跟经济高速发展,跟GDP甚至是有某种关联的,可以这样认为吗?

王存同:

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这两点是高度相关的。那么我们在分析的时候,我们提出来这样4+1因素的影响结果。那么这四点,其中第一点就是社会转型期结构性紧张的一种冲击。就像我们在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人口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老龄人的增加。大家知道是要靠中青年来抚养老人和孩子的,这样一下来老少的抚养比就增加了,就迫使中青年的抚养压力增大了。那么同样在组织管理中,这种制度的积压是不可忽视的。

劳春燕:

王教授,您分析的非常全面了。这里面关键的一点,您刚才也多次提到了,关键是社会的压力太大,对个体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上有老,下有小,房子,票子,车子,哪一项都是压力。尽管如此,但是我们反过来也要问一句,压力最大,但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做一些调整呢?说到这儿,就让人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她叫于娟,她的博客曾经感动了很多人,因为她的博客是用命换来的文字。一块再来重温一下。

字幕提示:

于娟:

我希望有人关注我命换写出的文字,我希望有人能透过我的文字关注到自己的健康,关注到自己偏离生活的生活方式,我希望有人开始早睡早起,开始减少应酬,开始不再嗜烟酗酒,开始分些时间给家人,而女孩子们开始注意自检。即便你无所谓,你对家庭不能无所谓,即便你对家庭无所谓,但是家庭对你不是无所谓。

解说:

今天仍有人在转载这段博客文字,而博客的总点击量也已经超过了1400万,但是博客的主人却无法享受这份被关注的荣耀。因为早在去年4月19日,她就已经离开了人世。她的名字叫于娟,写下这些文字时,医院CT报告已显示,她全身骨头发黑,脊椎弯曲,癌细胞扩散到全身躯干,她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写了六万多字的博客日记,博客的名字叫“于娟:活着就是王道”。

字幕提示:

于娟生前影像

于娟:

我只想要我儿子有妈,要我父母有女儿,要我爱人有妻子。

解说:

如果还活着,于娟今年也仅仅34岁,而她短暂的人生履历,原本光彩夺目到艳煞旁人,用她的话来说,论事业,本科、硕士、博士、出国,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拿下两个硕士学位和一个博士头衔,回国后又在复旦大学担任讲师。而论家庭,结婚八年,育有一子,和睦美满,但这一切都随着2009年10月,于娟被检测出癌症晚期,戛然而止。当时于娟被告知,她连动手术的机会都没有。

字幕提示:

于娟生前影像

于娟生前最后一次生日

解说:

为了支付昂贵的治疗费,于娟卖掉了自己刚买的新房,以及父母在老家的房子,全家人不得不租房生活。

字幕提示:

于娟生前影像

于娟:

就是每个人都像陀螺一样,你在转的时候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说我是被迫停下来,所以我能看得清楚大家当一个旋转的陀螺时的一个状态,我希望大家不要转得太快,因为这样很容易像我这样跌下来什么都动不了。

解说:

于娟曾自认为身体很好,14年的病历卡上都只有两三行字,她为什么却一下子就到了癌症晚期?从2010年5月起,于娟开始在博客中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在将近14年的求学奋斗中,为了考研、考博和各种证书,她基本没有凌晨前睡过觉。工作仅仅一年,无论国际、国家、省市的项目她都全部揽入,而且她打算在两三年内做到副教授的岗位。于娟说她在30岁之前有着太多的欲望和目标。

字幕提示:

于娟生前影像

于娟:

因为我以前就是想让自己的父母过好一点,想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教育,想换一所大一点的房子,想过得稍微舒服一点。

 

责任编辑:张硕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